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游牧业路在何方

游牧业路在何方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3-19 09:42:44 点击: 推荐访问: 游牧 路在何方

  摘 要:文章通过对阿尔泰山区地理环境考察、与当地牧民的深入交流等研学旅行实践的总结,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牧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地认识了游牧文化的产生、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并对游牧业的未来走向提出了系列思考。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游牧业;文化;阿尔泰山
  大巴车穿行在阿尔泰山区的河谷中,车窗外草原、泰加林、高山草甸等各种垂直地带性植被(图1)迎面而来。阿尔泰山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但盛行西风带来的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使这里气候宜人、湿润多雨,有一种身处北欧的错觉。山间植被也郁郁葱葱,哈萨克牧民的白色毡房像花儿一样点缀在山间,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和谐,时而有牧人骑着骏马在草原飞驰,成群的牛羊在山间慢悠悠地吃草……一派令同行羡慕的游牧生活,笔者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牧交错带的一个牧民家庭,对于牧民生活状况有切身体会。
  一、游牧业不稳定的生产特点
  游牧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它是定居农业的分支,是干旱地区农民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一种经营方式[1]。草原和草是游牧业最本质的依靠,而决定游牧方向的是地理环境条件决定的牧草生长状况,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草地,逐水草而流动是其最大的特点,正如谚语:“牲畜离不开草场,婴儿离不开摇床”。因此,游牧业的活动范围大,牧群规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但单位面积的产值较低,游牧业生产粗放,牧群(图2)的啃食和踩踏会对草原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牲畜粪便、尸体等也会以肥料的形式补充给草原,再辅之以时间恢复,就是靠这种最古老也最科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草场,也最有效地保护了草场,使这种生产方式持续数千年。
  牧民的生产对象和产品主要是牲畜,生活的必需品必须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牧羊为例,首先,要发展大规模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牧民谚语“人丁不旺,牲畜不增。”说得就是这个理,其生产周期比较长,形成规模种群时间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而由于整个种群延续性的需要,能最终在市场上销售的牲畜占总量的比重小,导致游牧业商品率很低,即使牲畜单价高,牧民的收入却不高;其次,大部分的资产以活的牲畜的形式存在,常常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牧业不比种植业,种植业遇灾,最多损失一年的收成,牧业受灾如一场暴风雪、一场瘟疫、气候干旱等都可能让牧民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游牧业的高风险性,俗语“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由于游牧业的资金回报周期长,一年可能只是在秋末的时候卖一次牲畜产品,平时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和劳动力,笔者在上学期间每年学费只能拖到11月份,等家里牧群出售后才能上交学费。
  二、牧民艰辛而忙碌的游牧生活
  北疆研学期间,在可可托海镇,同行的地理老师在小超市遇到从遥远夏季高山牧场返回镇子买生活用品的一位牧民,这位牧民用生硬的汉语说他的放牧地点离这儿要骑马12个小时。他挑了最便宜的烟和一副手套,并把花费认真记在小本子上,这也证明了牧民生活的艰辛。
  牧民的生活表面上看似悠闲,实则却在长年累月的忙碌中度过。阿尔泰山区高大的山脉和辽阔的土地以及多样的气候条件为这里四季三次的轮牧奠定了基础[2]。
  春天来临时牲畜从冬牧场转移到位于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的春牧场,春天也是牲畜体质最弱的时期,很多母羊面临生产,接羔任务繁重,需要额外的增加饲料,所谓“小病不治变大病,瘦畜不喂会送命”,牧民知道防患于未然是最有效的。之后,要剪羊毛,给羊上药防止瘟疫,还要给小羊羔做耳记等等。另外,天气回暖,也是种植饲草的农时,所以牧民在这段时间里很忙碌。
  夏季牲畜要转移到夏牧场(图3),夏牧场一般在海拔2 000米到3 000米的高度范围,位于林线之上,多为茂盛的高山草甸,草质好,载畜量大,气候适宜,有冰川积雪融水作为牲畜水源,且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牧群抓膘,只是这段时间持续较短。9月份秋季如期而至,气温渐低,大雪覆盖海拔较高的高山牧场,牲畜也随之转到秋牧场。
  秋天牧民不但要保证牲畜上膘,所谓“秋来追膘冬不愁,春天羊羔满山游。”还要腾出时间备足冬春的饲料,牧民一方面将河谷地带茂盛的牧草收割晾晒,另一方面将春天种植的牧草或能作为饲草的作物收割、打捆(圖4)。秋季也是牧民处理牲畜产品的季节,大量牲畜需要到市场出售,特别是在灾情严重的年份,牧民会将膘情不好的牲畜出售,留下膘情较好的度过漫长的冬季,民间“初冬宰羊”的习俗也来源于此。
  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来了,草木枯黄,大雪纷飞,牧民将牲畜转至中低山平原、河谷或荒漠地区,这里冬季降雪量少,是气候相对温暖的“冬窝子”,避风、草高、雪少,此时牲畜在夏秋季节养的膘和牧民准备的饲料(图5)派上了用场,它们会帮助牲畜度过难关,母羊也会在来年春天顺利产下幼崽,扩大种群规模。冬季,除了下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牧民的生活相对比较轻松。此外,一年之中,牧民的每次转场都历时较长、规模大、路途遥远,并面临恶劣的自然因素,如干旱,洪水,暴雪,大风等,还有一些野生动物的侵扰,为了更好的保护牧群,牧民不仅要有骑马、狩猎等技能,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遇上暴风雪,全家老幼出动保护牧群,可能一连几天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干粮,而整个牧群的生死存亡就在于这关键的一两天。通过一些哈萨克族牧民的谚语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牧民的生活。例如,“夏天给庄稼追肥,冬天给牲畜加料”;“立春天气好,牲畜肥又壮,立春天气糟,牲畜灾难逃”;“争着放牧成巴依,尽想赴宴成贫牧等”。
  三、独特多姿的游牧文化
  由于游牧的特殊性,牧民要生存下去,不仅要年复一年的应对各种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突发事件,而且要为整个牧群做发展规划,由此使牧民对自然充满了敬意,这是一种遵循自然、依附自然,又努力地克服自然不利影响的平凡而伟大的生活。无论大自然给予他们什么,比如暴雪导致“白灾”,干旱导致“黑灾”,比如大风暴雨……他们既默默承受,又努力地抗争。为了谋划未来,牧民需要智慧和更多的劳作,这也使游牧民族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游牧文化,这种文化也彰显着牧民的顽强和抗争精神,也体现了牧民的自信和尊严。

推荐内容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