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民族性与现代性交融:黄宾虹山水画史学观抉微

民族性与现代性交融:黄宾虹山水画史学观抉微

来源:党史学习 时间:2022-03-22 09:46:53 点击: 推荐访问: 交融 史学 山水画

  关键词: 《古画微》;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笔墨;道咸中兴
  摘要: 《古画微》是一部内向观画学通史,集中体现了黄宾虹的山水画史学理论特征。黄宾虹关注中国绘画内在理法传承,着力诠释文人画精神传统。“笔墨”论、“浑厚华滋”论、“道咸中兴”论,发展并转化了清代金石学理论。黄宾虹把中国画振兴,寄望于民学精神发扬;并使用“民族性”“民学唯物”等概念,表述其文化理想的境界。这表征了某种价值位移和现代政治观念,喻示黄宾虹学术思想现代转型潜在完成。
  中图分类号: J1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2-0142-07
  
  黄宾虹(1865-1955)是20世纪山水画大师,一生留下大量史论文字,其画学思想颇有深意。本文以《古画微》(1925)为基要,结合其题跋和其它文献,并参量同期画学文本,探讨黄宾虹的山水画史学理论特征和历史意义。
  一、三代至唐朝:从实用、礼教之需到气行韵胜
  20世纪前半叶史学可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以梁启超史学革命为主;第二阶段始于1920年,以“整理国故”为主旨;第三阶段是社会史论战,马克思主义兴起[1]382。前两个阶段影响黄宾虹较明显,第三个是晚年有所显示。1950年代,黄宾虹言:“灵学、君学唯心,民学、唯物,改造变化。”[2]951934年,他说汉唐宋之学是君学。然而,他极少使用唯物主义方法论。他一直以传统方式,使用“封建时代”一词,近于章太炎;而傅抱石等人接受新的“封建”意解,这种反差显示了他的老派。
  民国前期通史写作风行,画史也常把起点溯源到虞夏商周时期。《古画微》认为此时绘画用于服饰和铸金;画壁画旗、图龙图虎即是绘画的滥觞[2]56。他把绘画起源归于实用与礼教之需,这和郑午昌把夏代之前定为实用时期,把夏商周归于礼教时期[3]34,颇为一致。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也如此。
   黄宾虹多次说到,古物斑驳可悟画法。他从出土的良渚夏玉五色斑驳中,悟出北宋绘画中的点染之法[2]95。他关注孝堂山、武梁祠等汉画像石,认为它们描述了人世可惊可喜之事;并从中读解出写意和书画相通:“今观石刻笔意,类多粗拙,犹于书法相同,其为写意画之鼻祖耶?”[2]6无独有偶,陈师曾言画像石古拙,“笔法浑古,有雄厚气象,与书法同风”[4]15。与他们不同,青年学者滕固从中发现“图形的结构”[5]10,并认为汉石刻画像,应该从绘画中独立出来研究[5]506。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则认为,根据武梁祠的画像石水平,推测汉代绘画水平极端荒谬[6]7。由此可见两代美术史家黄宾虹和陈师曾属于传统老派,以及中日学者之间的显著差异。
  黄宾虹指出:“两晋士人性多洒落,崇尚清虚,于是乎创有山水画之作,……大抵两晋六朝之画,每多命意深远,造景奇崛,犹觉画外有情,与化同游,颇能不假准绳墨,全趋灵趣。”[2]7在黄看来,士人见识高深,作品因此意远情长。黄宾虹极为看重这一士夫画理论,还把元四家和明遗民作为完美典范。郑午昌认为魏晋是山水画的发端,始祖为顾恺之[3]52;潘天寿也认为顾恺之是山水画祖,并说绘画由贵族之手开始移向民间[7]34;傅抱石认为魏晋六朝是完全的佛教美术[8]33。当时的画史大多关注佛教输入、写实再现、大段分期、民族和国家叙事。黄宾虹的视域集中于士夫画理论,以传统方式叙事可谓保守,如今反显别致。他把展子虔归为北朝,视为六朝第一,而一般则认为展子虔是隋画的代表,与唐代关联紧密。
   当时画史言唐,常泛于社会描述与政治想象,如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言:“汉族气运之盛,于此可谓空前绝后了。”[9]41日本学者当时对中国学者影响很大。与漫谈中外交流与宗教影响不同,黄宾虹重推吴道子;继而言及北宗李思训,南宗王维。但他认为王维高出吴道子、李思训,这显然是传承苏轼衣钵。他特别指出,南北宗“虽殊派别,迹其蹊径,上接顾、陆、张、展,往往以精妍为尚,深远为宗,既以气行,尤以韵胜。……学者求气韵于画之中,可不必论工率,不必言宗派矣”[2]8。他主张不要被南北宗外在形式蔽目,应当由气韵统观。
   其时,南北宗学案为学界普遍关注,滕固、童书业、傅抱石代表的三种研究范式[10]1923,皆与黄宾虹不同。1939年,他撰文《画学南北宗之辨似》,认为明代中后期“画史纷纭,多蹈斯习,成为流弊”[2]44,出于正雅纠俗,崇士贬匠目的,董其昌等人故有此论。因此,神似貌似之辨才是南北宗中心问题,南宗神似,北宗貌似。黄宾虹的论断表明,他仍然在传统框架中解读南北宗。
  一般来说,神似有两重内涵:一是画与物象之间的神似,即顾恺之的传神论;二是神似古人。黄宾虹认为宋元大家,皆能神似古人,不为形似所拘。他强调理法为精神之本,超越外在形似和内在精神传承(即神似)才是根本;并且内在精神由理法表征,在古贤身上业已体现。质言之,黄宾虹关注的是古法传承和神似古人。黄宾虹大量的勾古画稿,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解,这些画稿大致勾勒结构和轮廓,与原作相隔千里。同时,黄宾虹写生也用勾古法:“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而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当游山中,途中车轮之迅,并以勾古畫法为之,写其实景。”[11]198对待古代原作和眼前实景,黄宾虹都以一种极简方式来概括传达。这种极简的勾画轮廓方式,可谓黄宾虹的一种独特体认,它是古人理法和超越外在形似的神似,它也为笔法核心论提供逻辑支撑。
  《古画微》对唐画颇为赞赏:“盖唐人风气淳厚,犹为近古。其笔端如匠人之刻木鸢,玉工之雕树叶,数年而成,于画法紧严之中,尤能以气见胜,此为独造。”[2]7唐画的严谨细致和气力被认可,但是,黄宾虹后来对唐画逐渐不满:“汉唐有宋之学,君学而已。画院待诏之臣,一代之间,恒千百计,含毫吮墨,匍匐而前,奔走骇汗,惟一人之爱憎是视,岂不可兴浩叹。”[2]37此论针对画院威权体制与固定习气,或可谅之。因为把紧严和刻划,与性灵的拘束和压制对等看待,他把唐宋绘画视为君学,所以唐画专重外美,已失古法[2]62。古法是一种内美,前文所说的古法传承,在此似乎与唐宋绘画无缘。唐画属于君学,其刻划作习,他已难以忍受。这种转变表征了黄宾虹民学观念的生发与成熟。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