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形式论在当代中国

形式论在当代中国


  摘 要:形式论,是一种文艺批评方法,这种方法从文本的形式作为切入点,进而讨论此种文学形式隐含的文化意义,讨论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条件,或产生这种文学的历史进程。形式论并不是西方专利,中国文论从古代起就不知疲倦地讨论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今日的符号学、叙述学、风格学、文体学、修辞学等,是形式论的分支,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是二十世纪下半期轮流进入中国的形式论派别。本文对二十世纪中国形式论的进程,及其历史教训逐个分析总结,强调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巴赫金、洛特曼、詹姆逊)的影响,并分别予以总结。
  关键词:形式论;符号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4-0157-10
  作者简介:赵毅衡,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关于形式论
  形式论,是一种文艺批评方法,这种方法从文本的形式作为切入点,进而讨论此种文学形式隐含的文化意义,讨论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机制,或产生这种文学的历史进程。①
  自然可以问:是否一定要从文本形式开始讨论?作品情节内容难道不能作为出发点,来讨论文学艺术的社会文化?当然可以,实际上直接谈内容的批评,可能在文艺批评文章中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个背景上,从形式着手讨论作品的文化意义,或许是一种可用的,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的路子,或许能得出一些其他途径未能得出的见解。也就是说,没有人会提出形式文化是唯一有效的途径,但是它可以是多元方法之一。本文的目的,就是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学与文化学者在这个方面做出的努力,看看他们做的工作里,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也有某些论者认为,从形式出发讨论文化,是最好的方式,例如笔者本人四十年来一直坚持这条路线。这常常是个人的思想方式或偏爱所至。文学-文化理论群体现在非常庞大,天下事无所不论,各种流派轮流领风气之先。但是无论是Art还是“藝術”,词源上看都是有技巧的人工制作。②文学艺术既然是人造物,就必然有形式技巧上的讲究,正如木匠打家具,成品美奂美轮,也可以有人从运斤刨削的手艺讲起。形式论讲的就是文学艺术的“工匠精神”,就是暂时悬搁(而不是取消或排除)大哉之问,先追究一下形式上的处理方式,然后从社会历史文化看这种形式手艺的来源。必须承认,历史上的确有说过头的唯形式论,例如维姆赛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威廉.K.维姆赛特,蒙罗.C.比尔兹利“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参见《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80页。认为作品的重要的东西尽在形式,但是他们在形式论中是绝对少数。也有人在某部批评中只谈了形式,没有能扩展开去讨论文化,这倒是比较常见,当代学界庞大,术有分工,钻进自己的特殊课题而没有能四顾远眺,也是可以理解的。笔者必须强调:纯技巧论者,哪怕在形式论学者中,也是绝对少数,大部分人试图看到形式的文化大背景。这就是形式论者经常的自辩立场:他们只是在“纠偏”:并不想取代主流“文学学术”,只作为一种可以允许一用的选择。
  形式论并不是西方专利,中国文论从古代起就不疲倦地讨论形式:比兴、兴象、体性、风骨、意境、气韵等问题,都是在讨论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风格学、文体学、修辞学,都是形式论的一部分,是形式论的“前现代”样式。当今的西方形式论者,追溯欧洲上古与中世纪思想遗产不遗余力,任何线索不放过;例如翁培多.埃科追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学术著作《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王天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再例如约翰·迪利回溯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符号学对哲学的冲击》,周劲松译,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当今的中国学界更不会放过自己的传统这个富矿宝库。同时,追溯源头并不能代替学界的所有工作。经常听到“建立中国学派”的呼唤,这个任务,必须靠三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查出并讲解我们的祖先说了什么,明白并了解其他国家的学界做了什么,最主要的是找到并坚持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这些人)在当代学术中的独特声音。前二条不能取消替代第三条,因为我们才是当代中国学术发言的主体。
  与当代各种文化理论类似,形式论是在二十世纪初突然爆发的,而且是住在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写作的理论家不约而同地发起的:艾略特不认识什克洛夫斯基,皮尔斯一生不知道索绪尔的思索,福斯特不了解托马舍夫斯基的工作。可能只有奥格登与瑞恰慈处于当时欧美的文化核心剑桥,了解一点各国在发生的事。Ogden & I A Richards, Meaning of Meaning.这些形式理论家同时出现,原因只能是因为整个理论界感受现代性压力,从而做出的自然的反应。而这种现代性的压力,有多重源头:文学艺术创作在世纪之交出现流派大繁荣,迫使文学与艺术理论做出大改变;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是古旧的思想方式过时;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也使得各学科都感到“物理妒”(physics envy)的壓力。尤其是物理的一切推进依靠数学,使思想家努力寻找处理各种科目的共同方法论,寻找世界万象之背后的底蕴。“模拟甚至照搬已有的数学、物理学方法,构建新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模式”一时蔚为风气。张江:《作者能不能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0页。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这种压力在当今世界可能更大:中国的生产方式给予文艺学理论的促动,也是我们总结中国四十年来文论进展时,能生动体会到的。
  笔者强调:本文的目的不是为形式论做辩护,也不在此重复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种种说法,或者形式毕竟还是值得研究的种种理由。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四十年来形式文化论如何在中国推进发展,如何从文学形式的研究转化为文化研究。本来应当的写法是把四十年分成若干阶段,讨论形式文化论进入中国各阶段的特点,但本文却以各流派进入中国的顺序为讨论线索。这样做会有一定困难,各流派的承继固然有其逐渐演变的历史,进入中国的时间却可能叠合起来,一派立足未稳就被另一派超越。奇怪的是,介绍到中文中的时间或有错乱,起影响的顺位却是井然有序。这本身值得深思,不过我们留下这课题今后找机会讨论。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