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针对高校理工科院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

针对高校理工科院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3-20 09:43:12 点击: 推荐访问: 思考 思考|高校|教育 思考开启智慧的大门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nsz/qnsz201907/qnsz2019073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nsz/qnsz201907/qnsz20190738-2-l.jpg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学科学生特点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理工科院系学生问卷调查、本科生导师访谈,发现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清晰、缺少岗前培训及师生配比不合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提高激励标准、量化测评指标、开展岗前培训、确立互选机制、加强经费保障、拓展队伍资源等建议,以期在理工科院系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更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高校;理工科
  一、导师制的出现及发展
  导师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由一位老师担任一位或几位学生的导师,对所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等进行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1]。最早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并一直使用到现在,同时,逐渐尝试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展,并形成如今的本科生导师制。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大学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引进倡导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建国以后,国内初期教育模式一直沿用前苏联教育体制,因此,国内导师制只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并未推广到本科生教育中。直到21世纪初,国内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其中包括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未来发展,开始逐步尝试试行符合校情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本科生导师制[2]。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学分制下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更好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3]。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国内有一定基础的高校都在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是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尚处于引入试验阶段,国内各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并未形成一致认可准则,也无指导性文件发布。因此,在本科生导师制探索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理工科学生注重理论实验和科学研究,专业性质决定该学科学生就业以继续深造为主。针对山东某高校调研,发放线上调研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同时,选取曾获得优秀导师称号的10名教师进行访谈,以提纲形式进行提问。
  (一)本科生導师制度不完善
  (1)缺少本科生导师选拔机制。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是否能够德才兼备,是保证本科生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4]。国内部分院校在选拔本科生导师人选时,受实际情况的约束,只能是在教师本人愿意的基础上,组成本科生导师队伍,而导师是否能够有充足时间、有耐心投入到工作中,并不能进行一个完整的评判,所以还需制定一套具体的评选标准。
  (2)工作考核机制不科学。年终考核办法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导师工作开展记录,对导师工作进行评比;二是对学生调研,主要通过学生干部对自己导师整个学年工作情况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本内容进行核实;三是学院评价,综合学生管理部门对导师配合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量。以上三方面主观意识较强,未涉及量化考核,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完全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因此,要想对每位本科生导师学年工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将考核进行量化显得尤为重要。
  (3)导师激励机制较弱。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并未将其真正纳入学校管理中,对于该制度激励导向力度不够。本科生导师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对于指导本科生,只能挤压个人时间开展工作。在问卷中,51.04%的学生表示被导师指导次数不超过5次,41.15%的学生表示被指导次数超过5次,但不超过10次。因此,根据教师需求,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可以更好促进本科生导师工作积极性。
  (4)缺少学生约束制度。本科生导师制需要两个主体共同参与,一个是导师,另一个是学生。如果学生参与度低,本科生导师制将犹如鸡肋,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在问卷中,有48.7%的学生表示,遇到问题从来没有主动找过自己的导师,33.3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找自己的导师帮助解决问题(表1)。但是在回答“如果导师对你指导内容不能帮助你,你是否愿意主动联系寻求帮助”的学生中,81.77%的学生选择“愿意”(表2)。可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较强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但是实际却很少主动寻找自己导师的指导,看似矛盾,实则是学生主动性、参与度低导致。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提高本科生导师工作权重,增加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寻求自己的导师的帮助。
  (5)分配机制待完善。在教师学生匹配机制方面,很多院校采取简单易行方式,即相同专业的师生直接进行分配的方式。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全部为“95后”,而且学生主体将逐渐转向“00后”,这个时代学生特点差异明显,性格独特,自我意识较强,学院单一标准下的分配制度无法完全适应学生群体特征。本科生导师能较好地实现指导任务,学生也能较好地实现学习任务,学生和老师才能够实现双向互赢[4]。因此,导师选择学生和学生选择导师方面,制定符合学生和导师实际的双向选择机制将最大化发挥本科生导师育人功能。
  (二)本科生导师职责不清晰
  在学生管理方面,各高校根据校情不同,基本形成本科生导师、科研班主任制度或班主任制度、辅导员三种形式并存。这三种形式中,只有本科生导师制没有一个统一的职责要求,由于相关理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定位不统一,职责要求也各有不同[1]。有的院校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做出一定要求,比如本科生导师要引导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要求定期与学生见面,保持至少每月一次的频率,及时管理学生的问题,并协同其他学生管理者共同做好学生事务工作。但是职责要求不具体,导致各学生管理者之间职责不清晰,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造成难以区分的困扰。通过问卷,在学生角度,对于自己导师开展过的工作回复中,有57.55%的学生进行过心理咨询方面的帮助,回答“最希望哪方面得到导师帮助”问题中,还有50.78%的学生选择适应大学生活和人际交往,42.45%的学生选择排除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在本科生导师角度,60%的导师表示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规划建议,还经常对学生开展生活上指导和心理方面咨询,甚至不确定自己的指导内容是否都是属于职责要求范围内的。可见,本科生导师制职责边界模糊,其他管理者之间职责相互重叠,对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造成困扰,也对导师考核测评难以衡量把握。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