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培养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3-19 09:40:06 点击: 推荐访问: 培养 培养党性培训心得 培养基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培育人,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态度;培养
  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培养、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数学课程标准》目标维度的增加,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全面、持续与和谐的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下发展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学科有较好的情感基础,该学生在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方面,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行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与愉悦喜爱情感体验相联系的认知模式,才会主动学、愿意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以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被称作“科学的女王”(数学家高斯所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科目之一,它在培养小学生分析、观察、推理、思考能力方面发挥着启蒙性的作用,而这些能力对小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情感态度能够影响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行动,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功能,“教学法不仅可以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赞科夫),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和思考的课题。
  一、 以“数学文化”为导向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情感能够影响态度,态度会引发相应的情感,对学习的某种态度背后一定会隐含着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与兴趣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兴趣与人所处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兴趣会连同情感、态度一起影响人的行为。不同情感会形成不同态度,对学习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兴趣的范围,从而导致迥异的学习效果。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在小学生中,多数人都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也是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加上传统课堂教学中条件受限,教师不能给小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小学生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理解产生偏差,对数学知识的意义构建产生了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数学情感,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丰富学生数学情感,教师可以尝试以“数学文化”为导向重构数学魅力,可以思考从数学历史的层面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是分不开的,从原始社会的“数觉”到抽象的“数”,背后都有一部文化的历史。教师在讲授某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也讲出来,如在讲授“圆周率”内容时,可以从《周髀算经》讲起,再对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同时也学习了知识形成的历史,体会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数学史话,介绍费马大定理300年来的魅力,介绍数学家庞家来或是“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对数学形成一种“感悟”,最终形成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
  二、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使用的口语要浅显,内容的讲述最好通过直观的形象加以呈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电脑直观演示的方法是现在多数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直观演示的水平,也改变了因缺乏实体教具未能进行演示的情景,也符合当下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追求。例如,在讲“8加几”的加法中,运用“凑十法”的方式利用投影上数鸭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池塘里的鸭子和池塘外的鸭子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8+3=?接着电脑演示两只鸭子从池塘外跳进池塘的过程,结合引导学生得出8+3的计算方法(把3分成2和1,8加2等于10,10加1等于11,所以8加3等于11),最后把抽象的“凑十法”演示出来。
  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催化剂和重要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对待学习的认知才会更容易获得,教师教学也会更有效果。兴趣的产生需要某项活动刺激人的体验而形成情绪上的满足,教师除了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使学生情绪上的满足转变为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将数学知识放置在某种情境中,学生通过揭示数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如创设探究性的、合作性的、趣味性的与挑战性的等。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创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三、 以课堂参与为目的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价值,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是现代教学观念的体现,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数学情感的发展与学生课堂参与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只有在广泛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对数学活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知识是否易于接受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如果新知识易于接受,且新旧知识之间有连接点,学生课堂参与度就会提高,反之亦然。除了知识因素之外,教师的引导也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引导行为甚至被看作是优化课堂教学和学生最大化参与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对新知识要进行适当难度下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中寻找关系点,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
  要想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即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教学程序进行合理安排。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对学生课堂参与带去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活动的认同和数学价值的认识。例如在“测量”内容学习的时候,可以在“认识尺子”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刻度线,并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不同厘米数的具体长度;在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宽、手长并交流测量心得,用自己的经验说话,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丰富经验,也能培养来学生学习的能力。在讲授“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上台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观察物体,并告诉其他同学他们看到了什么图形,看到了哪些面,再让这四位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的学生观察到的角度完全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述,把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255.
  [2]马军,王文若,孙世泽,宋海英.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操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41.
  作者简介:
  谢家立,黄玉芬,黎少珍,王丽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二塘镇九龙小学。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