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9篇)

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9篇)

来源:振兴乡镇 时间:2023-05-03 14:55:03 点击: 推荐访问: 乡村 乡村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乡村“复兴少年宫”典型材料

篇一: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

  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

  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

  和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

  第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第二,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

  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

  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

  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韩国经验总结: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

  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

  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在此之后,德国的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亚州都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

  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

  德国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4、精简集约型:荷兰农地整理

  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

  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

  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

  譬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而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优越。

  荷兰经验总结: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5、生态环境型:瑞士乡村建设

  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

  从瑞士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金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

  瑞士经验总结: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6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

  6、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革

  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革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

  法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革。法国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发展一体化农业”+开展领土整治。

  所谓“一体化农业”,就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

  实行“一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

  在发展“一体化农业”的同时开展领土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法国在进行农业一体化改革和开展领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强调应用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和预期目标趋于平衡。

  法国经验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7、城乡共生型: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

  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助推了小城镇的成长和发展。美国小城镇的发展与政府推行的小城镇建设政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

  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

  美国经验总结: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8、伙伴协做型:加拿大农村计划

  伙伴协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共同致力于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以加拿大的农村计划最为典型。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情况。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

  加拿大伙伴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

  第三,构建农村透镜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站在村民立场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

  第五,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加拿经验总结:伙伴协作型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积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至今已形成了八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些乡村治理模式尽管类型多样(有些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有些是上下结合驱动的)、特点各异(有些是外生的,有些是内生的),但是其都发挥了政府部门、农民协会、乡村精英、普通村民、城市、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功能作用和内在价值,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路,从而实现了乡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

篇二: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怎么做——法国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怎么做——法国“?体化农业+领?整治”发展:纵观法国乡村发展史,农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1945年以前,法国还是?个农业??占??总数将近?半的国家,主要农产品依靠从殖民地进?。??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仅?了20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跃成为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概括来说,法国以满?农村现代化需求为核?,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型化,推动了乡村综合发展。法国的农村改?主要包括两??内容:???是发展“?体化农业”,另???是开展“领?整治”。“?体化农业”即在?产专业化和协调化的基础上,?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利?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式,将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继?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的资?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持和反哺。“领?整治”则是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地、河流和海岸的治理以及?态环境的保护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度发展,法国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愿望变得空前强烈。该国将农村的空间环境和?态环境作为重点,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的在于保护城市与乡村居住环境的多样化。

  在实施“领?整治”的过程中,法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利?计划来指导城乡?地利?,优先保证各类绿地、开放空间、农场牧场、村庄建设规模,以及农房?度边界和绿?边界,保持乡村形态和?然景观的原始延续。规划旨在不影响?态环境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增强乡村承载?和吸引?,从根本上防?对农村?地的蚕?,最?限度地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同时,法国政府?量建设各类保护区,特别是分布在各地的?区级?然保护区,在保护?然遗产的同时,重点保护作为?化遗产的村落,并在保护中发展村镇经济,避免城市化引起的乡村衰落。模式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免责声明:收藏举报

篇三: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Ruralpromote乡村振兴DOI:10.16815/j.cnki.11-5436/s.2020.27.027国内外扶贫模式及其对“三山一滩”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张祝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扶贫举措研究的梳理,系统总结国内外扶贫的相关开发模式,以期能够对河南省“三山一滩”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显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精准扶贫、特色产业扶贫是国内外主要扶贫模式。教育与“三山一滩”地区相结合、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是“三山一滩”地区推动扶贫减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之举。关键词:国内外;扶贫模式;“三山一滩”地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河南省“三山一滩”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实现“三山一滩”地区的乡村振兴,就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扶贫开发模式及其经验教训,在其扶贫过程和后续发展中不断提炼总结,并付诸实施。比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成为世界上减贫数量最多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年来,中国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减贫道路,2015年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这正是在于,中国不断批判继承国内外的扶贫经验教训,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准扶贫道路。生产一直是美国的立国基础。早在英国十三个殖民地形成时期,波士顿等地就是英国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地。为了缩小北美殖民地与英伦三岛的贸易差距,保护当地相对弱小的茶叶市场,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奋起反抗,打败了殖民统治者英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安排美国内部的扶贫政策,那就是大力扶植当地的优势种植业。而一旦工业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时,美国对农业的扶贫政策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19世纪中叶的美国,北方工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被南方庄园主所控制,没有人身自由,更不用提其他的权力。当南北方在产业扶植政策上发生的冲突无法调和时,南北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北方胜利,工业发展代替了农业生产。此后的100多年间,美国的农业一直走下坡路。如何1国外扶贫模式及其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让美国农业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础是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重视的课题。尤其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依靠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的尽管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认外国的扶贫探索实践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和模式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1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国外最常见的扶贫开发模式。以美国为例,农业作者简介:张祝平(1979-),男,河南滑县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文化产业。Email:****************。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河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2400410004)的阶段性成果;河南省科技智库重点调研课题“河南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NKJZK—2020—03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支持才登上权力的巅峰。为了赢得中期大选和共和党传统票仓的支持,特朗普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扶植,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扶贫”。然而,急于树威的美国总统没有找准对象,和中国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贸易战争,导致德克萨斯州的农民虽然粮食丰收了,却没有销路,是美国现代版的“多收了三五斗”。由此可见,产业扶贫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而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小事。1.2金融扶贫金融扶贫是直接给贫困对象以资金支持的形式,这对贫困2020.09农业信息化>>93

篇四: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浅议国内外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及启示

  摘

  要:世界各国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都探索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发展典型,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国内外成功实践对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包括坚持因地制宜、政府的适度参与、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挥基层作用、重视提高村民素质及吸引参与其中等方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是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过乡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衰退等问题。世界各国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都尝试探索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发展典型,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1国外乡村振兴成功实践的主要做法

  1.1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

  日本在二战之后,为快速恢复经济,采取扶持大城市的策略,导致城乡差距巨大,乡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从20世纪50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着力加强乡村建设,虽然对乡村发展有所改善,但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70年代末,由日本大分县开始开展“一村一品”发展形式,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农产品市场,培养人才等措施,推动农村振兴。在“一村一品”运动中,政府积极引导参与,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和金融贷款扶持,引导各地有计划推进乡村建设。另外,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农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农民自发组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协同组织,形成了完善的综合服务网,为农民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发展。

  1.2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中期的韩国,由于实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70年代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以中央政府主导的“新村运动”,收效并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政府提出,推动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向国民自主开展转变,逐渐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新村运动”范围覆盖农村、城市、工厂,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通过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性动力,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民增收、改进产业结构,同时还注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良好的乡村文明。“新村运动”的经验在城市和工厂进行推广,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提高了社会福利,反过来也有利地支持了农村建设。经过发展,韩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1.3瑞典奥勒村抱团式发展

  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开始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位于瑞典北部耶姆特兰省的奥勒村,因其所在地区具有天然的雪场资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多种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在经营管理中,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出现了运营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当地百姓及私营企业主意识到抱团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达成统一,相互合作,并加强与政府合作,共同促进奥勒村振兴。到21世纪初期,随着对外宣传的深入、服务品质的提升,大量雄厚资本进入,为奥勒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奥勒村逐渐成为国际著名滑雪胜地。

  2国内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2.1贵州塘约模式

  塘约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是突出“三权”(即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易权)抓手,搭建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七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精准确权,明晰集体与个人各类产权,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出台并不断完善相关交易的规章制度,推进农村产权有序交易。二是用活合作社纽带,按照

  “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思路,建立“金土地”合作社,采取“党总支

  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联营,进行利润分成,形成共赢局面。三是创新信贷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与担保机制,持续创新信贷产品,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发展。四是深化农旅融合理念,按照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塘约的一系列做法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合作社,实现农地规模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加强与银行联系,创新信贷,引入社会资本,有效缓解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通过“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村集体经济改变单一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发展。

  2.2江苏永联模式

  永联村探索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把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作为旗帜,凝聚村民团结拼搏,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

  经济制度上,永联村实行“村企合作、集体持股”的新型集体经济制度。一方面,企业现代经营方式与村里土地、人力资源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带动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制度上,借鉴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实行新型社区管理制度。建立新型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将自我服务与公共服务结合、自我管理与公共管理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村镇管理的新形式。

  2.3浙江高家堂模式

  自然环境优美、竹林资源丰富的浙江高家堂村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举措,有效推动村庄发展,形成了高家堂模式,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型。一是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自身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完美实现了二者的结合。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高家堂村以休闲经济发展为主线,合理规划布局,形成了“一园一谷一湖一街一中心”的村休闲产业带。

  二是持续强化特色产业发展。该村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推动林业以及生态休闲产业发展。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从零散销售到规模经营,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另外,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原貌与建设的融合。同时,注重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山村业余文化生活。

  3国内外成功实践对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3.1坚持因地制宜

  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搞“一刀切”,应结合自身实际,探寻发展的突破点。比如,在推动乡村振兴上,日本大分县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韩国依托“新村运动”,而瑞典奥勒村则采取抱团式发展的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各异,但实现了振兴的目标。同样,国内成功实践的代表贵州塘约模式通过积极搭建产权交易平台、用活合作社、创新信贷及深化农旅融合等方式,江苏永联模式采取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方法,浙江高家堂模式立足自身竹林资源、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也较好地实现了乡村振兴。我国幅员辽阔、乡村也千差万别,要结合乡村实际,针对乡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现状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做到分类实现、稳步推进。

  3.2政府的适度参与

  从国外成功案例来看,日本和韩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乡村建设,且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在初期,政府主导乡村建设;到后期,政府的参与逐渐减少、相应更多依靠乡村自身力量谋求自主发展。采取多种举措,激发并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推动乡村建设更能立足客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符合村民所盼。从国内典型案例看,无论是贵州塘约模式,还是江苏永联模式、浙江高家堂模式,政府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必须要积极作为,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实,积极做好政务和公共服务,推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发挥好监督作用。

  3.3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开展差异化竞争,立足乡村实际,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这是国内外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可挖掘农村的生态

  宜居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通过旅游带动宾馆、购物的发展。比如,日本的“一村一品”,每个村均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并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一种农产品,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与小范围内村庄发展雷同的主导农产品,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比如,浙江高家堂立足竹林资源,着眼于休闲经济,努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形成“一园一谷一湖一街一中心”的村休闲产业带,从而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且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4注重发挥基层作用

  与依靠上级政府的外力推动相比,乡村基层对自身情况更了解,更应该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发挥基层作用,推行村民自治更有利于凝聚人心、调动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比如,韩国“村民会馆”,就有效发挥了教育引导、政策宣传以及打击黄赌毒等移风易俗的作用。村“两委”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领导及主要推手,要积极发挥带头人作用,遵循内在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继续奋斗,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3.5重视提高村民素质及参与动力

  从长期来看,乡村基层应是推动乡村建设的主体,而村民更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村民素质的高低,对乡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韩国、日本都非常注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一方面持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及时有效地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村民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国内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村庄也均注重提升村民素质,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结合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并加强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采取科学的奖惩方法,激活村民参与的动力。

  4结语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全面系统,突出重点,弥补短板,但不能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遵循“20字”方针的总要求,是全面振兴,而不仅是实现产业兴旺这一首要任务,也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同时,也应注意乡村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还要重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篇五: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国外乡村振兴案例

  1.丹麦:丹麦的乡村地区几乎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并成为了受到全世界瞩目的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该国政府通过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各种便利设施,如医疗保健、教育等,并建立了多个培训中心,帮助乡村居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此外,该国政府还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鼓励乡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

  2.日本:日本政府实施了“千里马计划”,旨在激发乡村地区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农村地区的企业家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品牌农产品等方式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3.中国: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包括了素有“中国小镇样本”的浙江绍兴柯桥镇。该地区利用区域性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广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美国: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乡村地区面临旅游业衰退和煤炭产业危机的双重打击,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实现了成功的乡村振兴。该地区发展了多种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如地方美食、独特音乐和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资金的注入。

篇六: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国外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及农村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问题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又顺应了国情农情变化赋予的新内涵,是对党在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

  法国,就成功实现了乡村的现代化。乡村功能与文化的双重复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法国现代化乡村的基本特征。首先,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的承载空间,而被赋予了生产、居住、旅游、生态等多样化的功能。这一转变意味着乡村经济、社会功能的拓展,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从而抵御了农业就业人数减少带来的乡村就业萎缩以及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其次,随着乡村功能的拓展,法国乡村文化历经变迁,最终在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中找到立足之本,由此汲取养分、重拾自信,走出了乡村文化边缘化的困境。

篇七: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朝着更加全球化的路径发展,全球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滞后不及的。乡村振兴是各国政府强有力的行动,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战略、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异常重要。

  国内外学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首先,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方面。其次,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诸多共性,包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经济和引导乡村人民发展等关键问题。此外,目前不少乡村振兴方法都是基于项目的,而不是从整个乡村的角度着眼,从而可能出现项目重叠和资金无效利用的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角度一般化,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同时,乡村振兴也要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比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物联网、智能家居等,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另外,乡村振兴也要紧密结合当前各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设计、资金配置以及政府职能转移。同时,乡村振兴项目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1-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乡村振兴本身的实施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

  总结

  国内外学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国内研究的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这些方面包括一般化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体系、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贯彻实际情况、完善监管机制及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关系等。

  -2-

篇八: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十大乡村振兴经典模式,为国内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城乡共生带动乡村振兴

  城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

  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

  直至21世纪,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

  发展特点:

  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二、新加坡-创新农业带动乡村振兴

  高集约型农业科技现代集约的农业科技园是新加坡都市农业重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每个科技园内都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如养鸡场、胡姬花园(出口多品种胡姬花)、鱼场(出口观赏鱼)、牛羊场、磨菇园、豆芽农场和菜园等。这些农场应用最新、最适用的技术,以取得比常规农业系统更高的产量。

  创意垂直农场提起新加坡现代化都市农业,不得不提其创意“垂直农场”。这一节能环保型农场的动力能源取自太阳能、风力及不可食用的植物废料,并用污水来灌溉。人们还可以在封闭的灌溉系统中循环用水以减少用水量、避免径流造成土肥流失。占地3.65公顷天鲜农场率先推出垂直种植蔬菜技术,优化农场土地利用,日平均目标生产10吨叶菜,比传统地面农场的生产力高出5倍。

  发展特点:

  农业发展服务业化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为城市提供了时鲜农产品,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观光收入。Ⅲ、模式总结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在几乎没有农业的背景下发展都市农业,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发展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提高食品自己率,二是兴建科学技术公园,促进生产力发展,三是建设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日本神山町-以高科技点燃乡村

  由于东京等一线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饱和,日本启动了”乡土远程办公“计划,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既实现了地方人口增长又不会抢夺地方工作机会。与此同时,企业也在寻找

  降低成本分散业务风险的发展计划。政府和企业的不谋而合以及通讯技术兴起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发展特点:

  卫星办公室展现出的优越性,吸引了一大批风投企业以及雅虎、谷歌高科技企业租下旧民居用作办公场所,这些企业的入驻给小镇带来了人气和生机,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自由的工作方式为员工提供了宽松氛围,大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另外,员工们在享有同东京本部员工相同报酬的情况下,又可以用低成本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不必担心堵车与空气污染,可以购买新鲜的有机蔬菜,可以浸泡有名的神山温泉。

  如今,这座“绿色硅谷”聚集着来自都市的企业和年轻人,活跃着才华横溢的创意人和商业精英。这里已经有了茶屋、面包房、咖啡馆、百货店、书店、文化中心、牙科诊所、农场、食品店、综合卫星办公楼等一系列配套项目,它正一步步变成创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试验场,成为21世纪的日本新农村产业振兴典范。

  四、荷兰-精简集约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

  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

  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

  发展特点:

  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

  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五、瑞士-生态环境带动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

  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

  发展特点:

  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

  六、加拿大-伙伴协作推进乡村振兴

  伙伴协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共同致力于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以加拿大的农村计划最为典型。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情况。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

  加拿大伙伴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

  第三,构建农村透镜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站在村民立场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

  第五,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发展特点:

  伙伴协作型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积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七、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生态文旅融合

  Fresnocountry省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87%的面积为城市,13%为农村。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省,年农业产值高达56亿元。Fresnocity为该省的中心城市,面积290.9平方公里,距离旧金山车程3h以内;农业发达且自然条件优越,依托国家公园及农业旅游年吸引游客量超过300万。其中Fresno农业旅游区由Fresno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经典构成。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

  总体结构分为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一城(Fresno),四镇(综合服务小镇Sanger+农业特色镇reedley,selma,kingsburg,orangecove),十大项目(观光科普+体验型+生产销售型+度假村),两大主题游线等。

  发展特点:

  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体验性农业的发展花果苗木的赏、玩、食趣味性开发及体验性销售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团队游客做好观光线路及购物设施,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娱乐游线、节庆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通过赏花品果等主

  题线路串联重点旅游项目,形成集聚优势,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八、法国乡村振兴-一体化农业+领土整治

  自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仅用了20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一跃成为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概括来说,法国以满足农村现代化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大型化,推动了乡村综合发展。法国的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发展“一体化农业”,另一方面是开展“领土整治”。

  “一体化农业”即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化的基础上,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将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继而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

  “领土整治”则是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山地、河流和海岸的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法国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愿望变得空前强烈。该国将

  农村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目的在于保护城市与乡村居住环境的多样化。

  发展特点:

  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篇九:国外乡村振兴主要研究成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003330J.ShanxiAgric.Univ.(SocialScienceEdition)No.1Vol.212022李金锴,苏青松,高鸣.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44?54.LIJinkai,SUQingsong,GAOMing.Howtomakeruralgovernanceeffective?——foreigntypicalpatternandenlighten?ment[J].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22,21(1):44?54.DOI:10.13842/j.cnki.issn1671?816X.2022.01.006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李金锴1,苏青松2,高鸣3(1.比利时根特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根特9000;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3.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125)摘要:高效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能够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对世界各国乡村治理现状的思考,本研究总结出三种乡村治理模式:以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巴西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拉美模式。从三种模式的实施进展中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并且以此为根据,针对我国乡村治理中组织机构、自治德治法治、公共服务、减贫长效机制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治理;发展模式;国别经验;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6X(2022)01?0044?11一、研究背景(一)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与主要问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搞好乡村治理有助于提高乡村行政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农民对乡村生活的参与感和认可度。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自1982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治理问题,主要涉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乡村的整体规划布局、乡村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引导乡村村民参与治理以及鼓励引进乡村治理青年人才等多个方面。2018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村民参与自治,增加乡村管理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记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和政府把收稿日期:2021?05?11修回日期:2021?08?25振兴乡村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搞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克服。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的乡村治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着乡村治理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我国在乡村治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治理结构基础的乡村治理体制,在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维护农村地区稳定和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农业生产模式与农村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原有乡村治理结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因而引起相关问题。目前我国在乡村治理领域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发展型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202117)作者简介:李金锴(199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通讯作者:高鸣(1989?),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李金锴等: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45需要加以解决和改善。首先,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乡村行政机构缺乏效率。我国乡村治理领域同样存在“内卷化”现象严重的问题[1],国家治理资源与乡村治理资源不协调不匹配,现阶段国家对乡村的资源扶持并未能有效快速地落实到乡村层面。其次,乡村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不全面,传统优秀乡村文化作用不显著。在乡村治理领域中,法治体系以及德治体系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有关农村行政机构权责范围、乡村公共设施领域、农村集体经济分配、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民土地归属等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再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民保障不完善。乡村的整体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覆盖面较窄,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单一,并未能满足农民的更高生活需求。此外,社会公共服务的普及化、均等化程度较低。(二)相关研究进展目前在乡村治理领域,学界研究重点集中于乡村治理的模式与制度、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乡村基层行政组织创新等领域。第一,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同的学者从乡村治理主体、乡村治理权力结构关系、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研究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和分析。陈天祥等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乡村治理的多元治理主体,认为乡村文化层面的限制和约束促成“权威三角”的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2]。陈晓莉从乡村治理权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权力结构的改变和更新,发现乡村权力结构由单一权力治理结构逐步向多元化的权力综合结构转变和倾斜[3]。王春光认为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发展的大趋势下,要加强不同治理主体的参与度与合作度,并在权利和义务上应该分清乡镇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和村民等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从而构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4]。于水等人考虑到有限的乡村财政支持、乡村行政能力固化且效率较低以及公共资源的限制性等挑战,提出“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创新模式来应对现实困境[5]。DannyMackinnon从管治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苏格拉高原地带农村地区的政府主体与乡村民间团体的关系,并认为政府和乡村公共组织应该共同维持对乡村治理过程的影响力[6]。第二,关于乡村治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李录堂等人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及存在的乡村人力资本问题,并就人力资本开发和保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7]。孙学立从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出发总结国外培养人才的有益经验,认为应该构建我国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以提供进行乡村治理的人才供给[8]。李小静着重剖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领域所存在的严重不足,有针对性地从制度建设、资源支持、培育职业化农民等方面提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诸多建议[9]。赖德胜等人强调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建议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回报率、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改善乡村治理环境等方面来提升乡村人力资源水平[10]。第三,关于乡村治理国外经验模式的参考和借鉴。王芳等人着重总结归纳各个国家在乡村建设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法案规定和政策措施,认为应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且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农民劳动力[11]。郭勇奇以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较为典型的乡村治理运动为典型案例,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农村社区治理理念和体制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2]。侯彦全等人分别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乡村建设制度层面、法律法规层面、资金投入和农民教育等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3]。张弛等人参考与中国农村发展情况较为接近的荷兰,纵向梳理荷兰乡村地区的发展脉络,着重从土地角度分享乡村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有效经验[14]。沈费伟等人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总结和分析国外乡村治理先进经验的八种有效模式,并提出“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全新的乡村治理模式[15]。综上所述,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成果颇丰。在乡村治理模式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应该由单一化朝向多元化发展,进而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以提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46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22年高乡村行政效力和治理效率。在乡村的人力资源层面,优质的乡村人力资源是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诸多学者总结我国乡村人力资源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配置、资金支持、政策制度等层面提出切实中肯的建议。此外,学者分析国外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总结国外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是从乡村土地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与治理及农业农民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层面剖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村庄类型多样,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乡村治理任务还相当繁重。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法和分析法,从国外乡村治理发展模式出发,参照我国国情,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综合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宝贵经验,分析其共性之处,并针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展相结合,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政策实践:第一,政府为修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匮乏落后的现状[17]。首先是针对农户居住房屋的修缮,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加农户的信心和认同感。其次是针对交通道路的修建,例如公路、桥梁、河道等基础交通设施,增强乡村与城市联系,便于人员的流动和农产品的运输。最后是修建公共供水排水系统以及电网等生活基本建设设施,改善农村整体卫生条件,提高乡村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韩国政府调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注重改造国民精神,引导农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正确价值理念[18]。韩国新村运动的发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即农村发展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偏低。虽然农民群体本身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固执性,不愿因为社会外来变化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是农民同样具有追求自身生活温饱、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韩国政府准确地把握农民脱贫致富的意愿,较好地激发韩国国民精神,将新村运动与塑造农民价值观念结合开展,使得二者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三,注重政府的支持与农民的集体性自主决策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能动性。韩国政府鼓励农民发扬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利用自身力量去改变所处现状[19]。在韩国,村社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村民大会,农民会为乡村发展提出建议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较好的决策。此外,韩国政府也注重发展乡村农业教育,注重培育职业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为韩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农村人力资源支持。第四,“新村运动”后期阶段,韩国政府发起了全国范围的“一社一村”运动[20]。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力量,让一家公司或者企业与一个村社建立“一对一”的扶持协助关系。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传统的三星、现代、韩国通讯等大型企业都带头支持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诸多企业和农村联结成稳定的帮扶关系。此外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废除耕地购买上限、设立农庄法人、扶持二、乡村治理的国外模式与具体做法本研究基于各国的政体制度、实际国情、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在东亚地区、欧美地区和南美地区挑选出乡村治理的典型国家,以影响乡村治理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与政策为线索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东亚乡村治理、欧美乡村治理和南美乡村治理等三种发展模式。(一)东亚乡村治理发展模式1.韩国的“新村运动”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村人口也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为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提高农户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并提高居住环境质量,1970年[16]韩国政府推动开展全国性的“新村运动”,以政府出资支持和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农户自主发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李金锴等: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47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等措施。公司和企业可以为乡村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优质社会资源,对原有的乡村治理体制造成冲击,较大程度地改变乡村原有面貌,为乡村治理补充新的人力资源。2.日本的“造村运动”日本与韩国同为发达国家,日本开展“造村运动”的背景与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振兴乡村,保障农户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等。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推动开展“造村运动”,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立足乡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并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日本为岛国,地形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农村基本状况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经济状况发展特色农产品[21]。平松守彦认为,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状况、文化状况和经济状况,需要发展具备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向市场推广[22]。此外,着重发展乡村“1.5次产业”战略布局,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用途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农产品价值获得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户收入,较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不同农产品的需求[23]。第二,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协”,形成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协”和村行政自治组织并行的乡村二元治理结构[24]。日本农协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高度的农户覆盖率,形成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的全国性组织网络,并且覆盖日本农户达到95%以上。农协是负责农业生产指导、农业生产物资和农民生活物资采购、农产品销售运输、信贷支持保障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互助性非营利农民合作组织[25]。农协作为农村行政组织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协调村民与村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成为村民与村行政组织的有效沟通渠道,能够有效团结村民,扩展乡村治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乡村治理的效力。第三,设立严谨的乡村治理法规体系。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日本政府相继颁布《农村、山村、渔村通电促进法》(1952),《町村合并推进法》(1953),《振兴地方建设公团法》(1962),《山村振兴法》(1965),《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1990)和《关于为搞活特定农村、山村的农林业、促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1993)等法律。以上法律主要针对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以增加日本乡村生活的活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完善乡村的行政治理体制等[26]。1999年日本政府进一步颁布综合性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法案[27],1999年的农业基本法强调:农业政策的目标是保障日本国民能够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尽量减少对国外农产品的依赖程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加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例如在维护社会稳定、食物营养多样化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等各方面的功能的实现。(二)欧美乡村治理发展模式1.美国城乡共融型的乡村治理体制美国政府注重以城带乡,利用城市优势资源协助乡村治理,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步形成一种城乡共融型的乡村治理体制。第一,建立美国特色的城乡共融型的小城镇乡村治理模式[28]。美国地广人稀,农民数量较少,人均占有土地数量较大,因此实行农民集中管理是符合美国国情的管理方式。由于美国农业产业成熟和农民收入高等因素,小城镇模式成为美国乡村治理的最佳载体。小城镇是美国的最低行政建制,独具美国特色的乡村承载形式。小城镇的行政机构精简高效,主要分为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两部分,充分尊重民意并且实行高度自治[29]。美国农村放弃代理与委托制度,村民权利平等并且共同参与乡镇重大事务的决策中,村民的共同决策被视为有最大效力和最高公信力[30]。小城镇的优美自然风光、放松的生活节奏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吸引大量城市居民“返乡”,由城市向乡村迁移的“人口返流”有力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形成城乡融合的和谐发展局面。第二,以农民利益为核心的农户合作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为农户发声。美国大部分家庭农场主会参与到农户互助合作组织里,美国的民间农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户利益方面和参与乡村治理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31]。加入农户互助组织是完全自愿的,不改变农户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48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22年权,使得农户在加入合作组织的情况下保障个体权利的独立性。农户互助合作组织能够巧妙地规避小农户的弱势性和分散性,把农民的力量结合起来,集中性地总结和发现问题并且凝结全体农民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农户合作互助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农民集中性的力量,增加农户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协商和沟通,针对乡村规划建设、法案条令设定等与农户利益密切相关的乡村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有效减少农民与政府沟通的障碍。注重建设代表农民的利益乡村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赋予新的活力,增强农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感和责任感。第三,以《美国农业法案》和《纽约乡村法》为代表的美国乡村法案和立法体系指导乡村规划与治理。《美国农业法案》注重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生活权利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致力于为每位农民提供均等的社会服务和福利保障[32]。此外,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是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美国农业法案》推行的乡村建设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水循环管理体系(包[33]括水供给、污水排放和污水净化循环等);乡本主义中央集权管理国家[36]。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激发农业与农村的活力,增加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信心和积极性,法国政府在1982—1983年通过《有关市镇、省和大区的权力和自由法案》,利用“中央权力转让、赋予地方部分自治权利”等方式重新构建法国农村市镇政权体系[37]。农村政治组织主要包括市镇议会和市镇政府两部分,市镇议会主要由当地的农民及其他非农业者选举产生,主要内容是负责审议公共行政组织的设定与管理、当地的公共设施建设、法律条令的设立和通过等涉及农民核心利益的重大议题。市镇政府由中央政府专门指定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作为市镇议会权力机构的补充者和执行者,主要负责执行市镇议会通过的法案和公共工程建设等部分,同时负责农村的基本管理。市镇议会和市镇政府共同形成法国农村市镇组织的二元基本结构,实现中央权力与地方自治权力的合作参与,有效培养农村居民参与地方管理的积极性。两种市镇组织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共同负责参与乡村治理,有效推动法国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第二,注重恢复和发展法国乡村文化,培育农民职业化新理念。法国悠久灿烂的乡村文化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世纪法国农村逐步走向衰败和落后,法国政府将乡村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目标施行乡村文化政策[38]。注重以乡村美景为基础开发乡村观光游览,引导法国人对自然风光的追求和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回溯[35];注重改善法国乡村文化设施匮乏的现状,增加乡村地区博物馆、剧院以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比例;注重对法国传统乡村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使得自然资源与乡俗文化契合发展,传播珍贵的乡土特色文化,形成以普罗旺斯为代表的诸多典型乡村文化区[40]。此外,在从文化层面深化乡村治理的同时,法国政府改变对农民的传统观念,成功地赋予“农民”新的职业内涵。随着法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对农民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和其他的职业工人一样,在从事农业生产之前必须进行专业化技能培训等,促使农民技术化和理念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职业差异和文化差异,增强农民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培育村电力供给和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农户个人性住宅和农村社区基本设施、农村社区宽带网络和资助体系等方面的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34]。《纽约乡村法》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典型代表,体现美国乡村以自主立法为主、以中央宪法条令作为补充的成熟立法体系[35]。美国乡村自主立法树立村民高度自治为主的立法理念,通过立法确立乡村的议事制度和行政制度、乡村整体规划布局、公共管理及服务、财政税收预算和惩戒制度等内容,充分体现立法的全面性、公平性和强制性。以“法治”方式设立规则制度,使得村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按照乡村立法肩负起各自的责任,自主投入到乡村治理,形成良好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2.法国的农村组织改革和文化恢复政策法国与中国相似,是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漫长的乡村发展历程中,形成独特的村庄管理体制和悠久的法国乡村文化。第一,建立法国中央高度集权领导下的农村市镇组织自治制度。众所周知,法国是传统的资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李金锴等: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49乡村新的价值理念[41]。(三)拉美乡村治理发展模式1.巴西的乡村治理经验巴西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引起城市病、贫富收入差距过大、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落后等诸多严重问题,社会矛盾较为严重。为了稳定乡村秩序,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巴西政府在促进农民脱贫减贫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巴西政府施行土地改革计划以调整乡村生产关系,缓解乡村矛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大庄园、种植园是巴西国内的主要农业生产单位。然而巴西的农业土地资源分配不平衡,绝大部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庄园主手中,而大部分小农户仅共同占有少量土地甚至无法分配到土地。为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减弱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调解农村不平等的生产关[42]系,巴西政府开展实施“土地改革计划”。该发放家庭补助金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2.阿根廷的“农村发展国家战略”阿根廷存在着与巴西类似的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贫困现象严重,乡村发展落后,乡村治理体制不完善。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户收入,阿根廷政府在近年推出了[45]“农村发展国家战略”。“农村发展国家战略”更为关注农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以支持农户为核心内容,减少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农户的数量,降低贫困发生率,确保农户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46]。首先实行全国性的农村脱贫战略计划,针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方式的脱贫指导:在帕塔哥尼亚地区鼓励支持农户参与市场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在安第斯山区的葡萄酒经济带,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培育多元化产业引导农户脱贫,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吸引力,例如通过特色农产品销售、旅游、手工艺品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其次,推动建立农民合作社组织,改变以往直接出售农产品初等品的方式,改变低收益的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计划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巴西政府把国内农业产业向尚未进行农业开发的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同时鼓励大部分的贫农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为这些农户提供免费的农业土地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巴西政府筹备专项资金成立“土地银行”,向贫困农户提供信用贷款用来购买农业用地,促进农地市场的流转程度,此外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43]。第二,巴西建立健全相关的乡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巴西社会矛盾、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有效增加农户收益并且保障农户的权益。农业生产方面,由“全国农村信贷系统”为农户提供优惠信贷资金用以支持农产建设、农产品生产等环节[44]三、国外乡村治理经验的归纳与分析上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并积累宝贵的经验,通过对上述国家乡村治理做法与经验的梳理,本研究从乡村治理的体制结构、村民参与度以及适用性条件等角度出发,主要总结出三种典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及其主要特征: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引导发挥农民参与治理积极性的东亚乡村治理模式,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注重乡村德治法治建设并发扬欧美乡村文化的欧美乡村治理模式和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扶持农民脱贫并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的拉美乡村治理模式。(一)东亚国家的乡村治理经验日本和韩国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日韩两国同为发达国家,且都具有人多地少、农业产值低特点,而且两国在治理经验上具备一定的相似性,都能够赋予乡村和农民充分的自主决定权,并强调重视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推行“联邦政府购买方案”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以保证食品安全并且增加农户的直接收入;实行“家庭农业支持计划”,通过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指导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来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户收入和保障农户的生计安全等。社会福利方面,进一步推广“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具备相同的受益水平,农民可以基本享受免费医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为农村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固定的资金待遇补贴以确保其老年生活的安定;“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通过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50表1治理模式东亚乡村治理模式欧美乡村治理模式拉美乡村治理模式主要目的保护农户利益、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22年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对比与归纳治理体制政府引导、村民主导主要特点重视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道路利用先进企业带动落后乡村的发展保护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的设立以议事组织和执行组织以城带乡,利用城市优势资积极发展培育乡村文化,主专业水平与生产规模化水平为核心的乡村二元行政组织源协助乡村治理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初步探索实践建立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动立法保障农民利益利用国家力量和财政资金推动农村的脱贫减贫减缓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温推动土地改革与土地分配并饱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1.由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乡村治理体制以韩国为例,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充分调动和发挥韩国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协同合作推动当地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韩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和资金补助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并不会直接参与到乡村发展的规划管理过程中。乡村的建设规划、农业生产等重要事务均由当地的村民大会所决定,农民在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有着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上级政府在对乡村真实面貌了解不充分的情形下对乡村治理进行盲目地干预,政府适度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加快乡村治理的步伐。当地农民在获得发言权和决策权后会增加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乡村治理进言献策。村民对当地有着充分的了解,熟知当地村庄的优势和劣势,村民的集体决策智慧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乡村发展速度。2.注重开展农村教育和农村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最稀缺宝贵的资源,乡村治理体系运转同样需要大量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来维持。日韩政府尤为重视农村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通过正规教育、职业培训、讲习班和开办乡村学堂等多种方式综合培育乡村人才,同时发动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人才的培养,例如组织高校的教职工去农村讲学传播文化知识等。通过多种努力,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性的覆盖广阔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出大批能够全心投入到乡村治理和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为以后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欧美国家的乡村治理经验美国和法国作为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的典型代表国家,都是在完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后开展乡村治理的,并且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果。美法两国经济实力雄厚,工业体系健全且发达,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并且已形成显著的城市示范效应,城市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开展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1.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注重精简乡村行政结构,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自治作用两国的农村都设立以议事组织和执行组织为核心的乡村二元行政组织。政府把乡村治理的权力交还给农民,农民通过议会会议共同协商决定村庄治理的公共事务。以村民自治为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行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农民对乡村自治参与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唤醒农民内心深处对乡土的依恋和热爱情怀,使其主动关心村庄的治理和发展,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让农民通过集体智慧解决乡村的内部问题,让每一位村民为乡村治理贡献自身的力量,完全激发乡村治理主体中蕴含的巨大活力,有效推进乡村的恢复与繁荣。2.完善乡村治理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使乡村治理有法可依,有序执行美国乡村立法和执法体系是由地方自主负责,由于不同地区的面貌不同,不同地区的乡村法律具有独特的立法理念和执法特色。美国乡村法律覆盖面广,涉及乡村治理领域的规定较为全面,对乡村治理主体、责任与义务的划分以及议事的决定方式和执行方式等方面有详实明确的规定,并且设定严厉的惩罚方式,使得农村居民不敢逾越警戒线,较好地发挥乡村法治所应有的作用。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李金锴等: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513.恢复和发展乡村文化,更好地发挥乡规民约的德治作用[47]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修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保护和开发乡村传统文化项目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切身接触感受乡村文化,重拾乡村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好理念。农民自主地改变以往以追逐自身经济利益为核心而漠视乡村事务的不良现象,为乡村注入新鲜蓬勃的文化动力,为乡村治理开创崭新的局面。通过培养发扬乡村传统文化,宣传符合正确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乡规民约;通过道德层面的非正式约束,来规范和调整乡村秩序;通过乡村特有的方式解决村民的纠纷与矛盾,以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手段来维持乡村治理秩序。(三)拉美国家的乡村治理经验巴西和阿根廷国家是拉丁美洲的典型国家代表,二者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贫困问题、土地问题等诸多棘手问题。两个国家为乡村治理付出诸多努力,它们在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经验收获同样值得我们总结借鉴。1.开展农村土地改革以调整生产关系土地庄园制度是拉丁美洲农业土地分配制度固有的弊端,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巴西的农村土地改革计划是较为温和的土地改革行动,综合考虑到大庄园主、贫穷农户、财政负担限度等多方利益,在尽量避免使既得利益者(大庄园主)收益受损的情况下,为贫穷农户提供优惠信用贷款来购买农业土地,降低农户购买农地的难度,从而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户向开发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迁移并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相应的耕地。推动农民迁徙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有效解决东部地区人口过于拥挤、人口密度较大以及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第二可以更好地实施巴西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战略,及时补充进行地区性农业开发所需要劳动力等资源。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扶持多元化产业布局来帮助农户减贫脱贫,通过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巴西政府通过发放财政资金来推行农村家庭支持计划、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减少农户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面的负担,从农户的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对农户进行支持和补助,帮助农户实现永久性脱贫。阿根廷政府注重从产业布局发展的角度,根据地方特色指导农户进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把地方优势产业与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从农户生计角度帮助农户找到合适的生计方式,从而帮助农户脱贫。四、国外经验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启示本研究基于对乡村治理的思考,分别以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这六个国家的三种模式为例,从乡村治理主体、乡村治理领域、乡村治理方式等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与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可发现,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偏向于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状况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美乡村治理模式偏向于议会制和乡村自治模式,同时注重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发展乡村文化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乡村治理模式侧重于通过社会保障和优惠贷款等方式来减少贫困,采取温和的土地改革制度来缓解农村矛盾,倾向于优先解决农村居民生计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国外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但是应该充分结合到我国既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乡俗文化背景。我国应该结合当前乡村治理方面的不足,在中国实际国情和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理性借鉴经验,并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的乡村治理模式。(一)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管理机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参考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造村运动”,确立政府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引导地位。欢迎和鼓励乡村中的农户、青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52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22年年人才、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化主体治理机制。乡村的主要公共事务由各方主体协商共议,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征求各方的意见,使得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审慎合理。政府主要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服务作用,负责乡村治理组织的建立和维持,保障制度的落实和实施,使得基层组织能够有效满足农民诉求。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和多中心治理模式可以让更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显著增加乡村治理的受众面积,让每个人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提高个人对乡村治理的关注度,让公共的事情变为“个人”的事情。(二)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条令,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化以乡村自治为核心建立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应该明确乡村行政组织的权责范围、农地所有权归属、农户合作组织权责,明确划分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乡村法律的设定、颁布、实施和修改过程中遵循法律程序,让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合法行使权利,减少农民矛盾纠纷的产生。在处理农民矛盾纠纷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处理,处理问题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法治”的权威性与高效性。同时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通过引荐新乡贤、礼治和传播优秀宗族观念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理念,让原有的质朴的乡风民俗继续发扬传播,充分发挥乡村内生秩序体系中“德治”——无为而治的作用,引导农民在合理合情的尺度内做事,有效减少冲突矛盾的发生,促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局面的形成。(三)以城市发展和二三产业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通过以城带乡模式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以往城市对乡村资源的虹吸效应。参考美国的城乡共融发展模式和法国的农村一体化改革运动,一要注重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涓滴效应来建设乡村,提高乡村的治理水平;二是结合城市的资金优势对乡村建设进行支持,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是尽可能开发与农业农村的合作项目,通过合作实现产业优势资源对农村的带动,促进乡村的农业产业化运作。(四)细化治理乡村贫困单元,形成减贫与改善乡村治理的良好互动机制通过细化治理乡村贫困单元,做到有效识别精准帮扶,注重提高减贫效率并维持脱贫的长期效果。政府应该进行专项拨款作为脱贫村的长效脱贫资金,从乡村本身挖掘地理优势资源进行项目建设并给予农户一定数额的贷款资金,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脱贫成果巩固后,农户才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治理和村庄建设中,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从而形成脱贫减贫工作和改善乡村治理的良好互动。参考文献[1]吕德文.乡村治理70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11?19,156.[2]陈天祥,魏晓丽,贾晶晶.多元权威主体互动下的乡村治理——基于功能主义视角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5,8(1):81?99,200.[3]陈晓莉.功能转换与实现:多元化治理模式中的村级党组织[J].理论与改革,2011(3):139?142.[4]王春光.迈向多元自主的乡村治理——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村治新问题及其化解[J].人民论坛,2015(14):11?13.[5]于水,杨萍.“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未来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构想[J].江海学刊,2013(3):133?137.[6]MacKinnonD.Ruralgovernanceandlocalinvolve?ment:assessingstate-communityrelationsintheScot?tishHighland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2,18(3):307?324.[7]李录堂,韦吉飞,张藕香.西部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与保护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27.[8]孙学立.农村人力资源供给视角下乡村振兴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8(5):128?132.[9]李小静.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8(7):63?65.[10]赖德胜,陈建伟.人力资本与乡村振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21?28,154.[11]王芳,胡永盛,李军.国外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8?41.[12]郭永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借鉴——以德国、韩国、日本为例[J].世界农业,2013(3):42?45.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李金锴等: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13]侯彦全,姜亚彬,李安康,等.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95?97.[1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1):81?86.[15]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9):93?102,112.[16]ParkS.AnalysisofSaemaulUndong:aKoreanruraldevelopmentprogrammeinthe1970s[J].Asia?Pacif?icDevelopmentJournal,2012,16(2):113?140.[17]陈昭玖,周波,唐卫东,等.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2?77.[18]李强,姜爱林,任志儒.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成效、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405?408.[19]张俊,陈佩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内生主体力量培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4):151?156.[20]HeoJ,KimY.ComprehensiveruraldevelopmentstrategiesofKoreaandtheirimplicationsto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RuralDevelopment/Nongchon?Gyeongje,2016,39(1071?2016?86962):1?34.[21]颜毓洁,任学文.日本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现代农业,2013(6):68?69.[22]FujimotoI.Lessonsfromabroadinruralcommunityrevitalization:theonevillage,oneproductmovementinJapan[J].CommunityDevelopmentJournal,1992,27(1):10?20.[23]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7):8?11.[24]周维宏.现代日本乡村治理及其借鉴[J].国家治理,2014(4):34?48.[25]EshamM,KobayashiH,MatsumuraI,etal.Japa?neseagriculturalcooperativesatcrossroads:areview[J].American?EurasianJournalofAgriculture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12,12(7):943?953.[26]唐相龙.日本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制度及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1(4):100?104.[27]刘振伟.日本涉农法律制度及政策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18(8):130?143.[2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镇化考察团.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4(1):70?75.[29]王斌,任玥.美国“乡镇自治”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启示[J].领导科学,2011(11):55?56.53[30]羊许益,许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民主政治思想解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2):56?59.[31]熊文斌,熊舟.美国乡村治理中农业互助组织的启示——以宜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38?42.[32]陈旭堂,彭兵.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J].浙江学刊,2016(3):204?209.[33]HuffmanWE,EvensonRE.Structuralandproduc?tivitychangeinUSagriculture,1950—1982[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1,24(2):127?147.[34]叶齐茂.美国乡村建设见闻录[J].国际城市规划,2007(3):95?100.[35]黄辉.论美国乡村自治法律制度——以《纽约乡村法》为例[J].当代法学,2009,23(1):140?146.[36]陈杨.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我国的创新思路[J].求知,2017(12):52?54.[37]芮建群.法国农村基层组织[J].西欧研究,1988(2):25?30.[38]李明烨,汤爽爽.法国乡村复兴过程中文化战略的创新经验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6):118?126.[39]傅琼,练艺.国外乡村权力文化网络建设的经验及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3):379?385.[40]MischiJ.Contestedruralactivities:class,politicsandshootingintheFrenchcountryside[J].Ethnogra?phy,2013,14(1):64?84.[41]吴国庆.“巴黎的忧郁”:变革、平衡与新的困境——近三十年来法国经济社会转型历程综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6):6?23.[42]“拉美现象”下的土地问题——巴西阿根廷访问考察报告[J].中国土地,2007,4(6):57?61.[43]DeMedeirosLS.Socialmovementsandtheexperi?enceofmarket?ledagrarianreforminBrazil[J].ThirdWorldQuarterly,2007,28(8):1501?1518.[44]马欣,田志宏.巴西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4?18.[45]SchluterRG.Anthropologicalrootsofruraldevelop?ment:aculinarytourismcasestudyinArgentina.tourisms:aninternationalmultidisciplinary[J].Jour?nalofTourism,2011,6(3):77?91.[46]ThapaGanesh.亚洲和拉美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小规模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54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22年Howtomakeruralgovernanceeffective?——foreigntypicalpatternandenlightenment3LIJinkai1,SUQingsong2,GAOMing1,(1.Faculty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GhentUniversity,Ghent9000,Belgium;2.CollegeofHumani?tiesandDevelopmentStudies,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3.ResearchCenterforRuralEconomy,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Beijing100125,China)Abstract:Efficientruralgovernancesystemcanlayasolidfoundationforthefullrealiz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inChina.Basedonthinkingaboutthepresentsituationofruralgovernancefromtheworld,thispapersumsupthreetypicalpatterns:theEastAsianPatternrepresentedbydevelopedcountriessuchasKoreaandJapan,theEuropeanandAmericanPatternrepresentedbydevelopedcountriessuchastheUnitedStatesandFrance,andtheLatinAmericanPatternrepresentedbydevelopingcountriessuchasBrazilandArgentina.Fromtheimplementationstatusofthreepatterns,thispapercomparesandsummarizestypicalprac?ticeandvaluableexperienceofthedevelopedcountriesanddevelopingcountries.Basedonthis,inviewoftheshortcomingsinthefieldofruralgovernanceofChina,suchasorganizationalstructure,ruleoflawbyvirtue,publicservicesandpovertyallevia?tion,relevantpolicysuggestionsareputforward.Keywords:Ruralgovernance;Developmentpattern;Countryexperience;Policysuggestions(编辑:武云侠)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