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9篇)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9篇)

篇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对协调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合理进行产业分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特点,针对其存在问题障碍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县域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在我国有着深刻内涵及独特的历史地位。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至今为止,县的存在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县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构成部分,既是我国城乡联动的结合点,也是当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县域经济在促进城乡统筹、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壮大县域经济”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各级党委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再次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因此,综合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在我国当前县级行政区划和空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作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存在和发展具有某些明显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综合性。与乡和建制镇相比,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经济网络的过渡性地带,既包括公有及非公经济,也包括农工商等各产业部门,是一个由众多所有制形式、多层次产业隶属关系共同构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是市场导向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发展壮大与国际国内环境息息相关。县域经济产业体系的形成及发展,完全取决于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及参与的产业分工程度,这种联系或关联已经完全超越了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和约束。

  三是薄弱性。尽管每年我国都对经济百强县进行排名,但总体来看,由于历史及现实因素,我国县域经济普遍存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等现象。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条件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尤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环保及资源环境倒逼,过去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发展的县域经济在向技术创新或人才为导向的县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空间及面临短板日益明显。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由于地区文化及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基于实践探索发展模式及路径各不相同,既有其必然性因素,也有其偶然性因素,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大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区位优势发展型

  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看,凡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或紧邻政治经济中心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我国沿海、沿边、省会或特大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联系与周边紧密,港口贸易、服务经济和贸易经济

  发达,受周边地区影响较大,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2.资源禀赋驱动型

  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对产业布局影响较大。对县域经济而言,资源禀赋驱动型通常指建立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优势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能源、生物、水土等资源,如我国山东东营建立在石油基础上的石化产业、山西的煤炭经济以及内蒙古包头的稀土产业等,都是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建立起的工业体系。随着环境资源倒逼机制加紧,此类经济面临的转型及环保压力也较大。

  3.主导产业带动型

  主导产业带动型主要指通过当地一二三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模式。这类县域通常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如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义务的小商品中心、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或宁夏中卫的云计算产业,既包括传统的优势产业,也包括知识或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型产业。

  4.劳务经济拉动型

  劳务经济拉动型主要指利用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劳务输出而发展的县域经济。这在我国西部或中部某些县域经济容量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的地区比较明显。发展劳务经济有利有弊,短期看可以使外出劳动者获得较高收入,使他们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减轻当地就业压力。但从长期看,优质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势必会减少当地人才储备、降低本地人才质量构成,不利于本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的良好实施。

  5.外向经济主导型

  外向经济主导型主要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三资”企业或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合作为主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外向经济主导型县域经济往往对外资或外贸依存度较高,工业产值占外销产值比重较大,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可以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全球产业链供应或某一环节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国江苏昆山模式、福建晋江模式等。但不足之处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市场风险较大。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外需减少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步不断加快,外向型经济比较优势发挥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新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

  实践表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民营经济这一重要抓手。随着民营经济领域不断拓宽、规模变大,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首先应把改善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根本保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从思想、舆论、政策和执行层面上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针对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金融、担保、用地困难,可通过设立面向民营经济专向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来加以倾斜和支持。

  2.把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载体,应正确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强县域经济规划设计。对大部分县域来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尚在进行,工业兴县战略还需继续推进,围绕特色产业把工业做大做强,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是最佳选择。除此之外,县域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也应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可通过旅游、生态、医养、休闲

  等多业形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走品牌化、绿色化、高端化新型农业之路。

  3.把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产品、技术研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首先应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加紧与周边科研、高校院所合作,针对本地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出台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为本地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应科学规划区域创新布局,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阶段及创新基础,集聚创新资源,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第三应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地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使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应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插上科技的翅膀。第四应围绕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中心,避免重复性建设,提高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2]王丽香.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07).[3]杨佳乐.信息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当代县域经济,2020(5).

  作者简介: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篇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性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合理布局,严把入园门槛,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等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有效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三是优化软硬环境,带动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拉动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投产。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生上的新突破。民营经济涉及到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工业、房地产、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是提升经济总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宣传发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县域经济即把“行政县作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县级政府为调控的主要主题,把广大农村作为发展的腹地,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这是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及独特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由于县域经济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点、资源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其发展与否,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宏观经济也起着基础支撑性的作用。所以,它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而且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2)县域经济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有自己的县级财政;(3)县域经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都存在这独特的地域特色;(4)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5)县域经济具有.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等特点,注重发挥当地的优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6)“农业”、“农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方向[1]。

  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在西部大开发这个大的背景下,结合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存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发展壮大西部县域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突出特色的原则

  县域经济是各具特色的经济。特色是县域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又大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传统优势等,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资源优势。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源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比如,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畜草资源等较为丰富,在发展畜牧养殖、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充分依托这些优势,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规模,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用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导向的原则

  .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在更高层次、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结构,发挥比较优势,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提升竞争力。政府在调结构、定项目、建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因素,并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生产力要素快速流通的领域。

  (三)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简政放权,创新制度、体制和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县域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内在活力和潜力。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解放思想,要用开放的观念,加大和中心城市,相关县市的联合与协作,从而在“错位发展”和“块状经济”方面走出新路子。

  (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切实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县城、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体制、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把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村社会.

  .稳定放在重要地位。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必须坚决贯彻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将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标,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构建循环型社会,谋求县域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9]

  五、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

  结合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遵循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五项基本原则,建议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来加快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强化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

  由制约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支持,其发展进程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支持的因素。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

  .度,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使金融支持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因素,而不再是“瓶颈”因素。

  1.规范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制度基础

  要建立多层次的政策金融体系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构造严密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建立健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的政府体系

  建立西部县域金融保障机制,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实施向西部县域倾斜、高效的金融政策,建立社会信用担保制度,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适当发行西部县域经济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券,采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结合的措施,矫正政府行为,改善金融运行环境。

  3.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完善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功能,优化资金配置,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大力发展区域性发展基金和投资银行。[10]

  加强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高金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环境;探索融资有效形式;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全方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

  .

  .

  (二)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县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全面实施院、校、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县域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扩大大学、职业教育在县域内的定向招生规模,每年选送一批基层科技人员到国家院校培训。鼓励落实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支教的优惠政策。县以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新增劳动力都具有一技之长。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11](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西部地区县域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自身的职能。

  .

  .1.精简行政机构

  县级行政机构设置的规模大小和合理与否是影响政府职能的重要“指数”。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痛下决心,把一切不必要的机构和冗员从政府中分离出去,把应该由企业、个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真正放权由他们承担,精兵简政,理顺关系,增强政府行政机构的活力。

  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否到位至关重要。现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县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能不能服务好,有没有能力服务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主体是投资者,政府的职能已经转向行业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环境再造这类问题,不可能再去做主体。就要尊重投资主体,做该做的事,不越位,不错位,不空位,不误位。我们讲不是有没有管好,而是有没有服务好,有没有能力服务好。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推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就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服务好”。

  3.培育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行政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西部地区政府要创造条件,大力构建各类商品市场、主要是.

  .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劳动力、金融、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努力为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和良好的环境;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的秩序,监督市场的运行。此外,还要注意做好市场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发挥政府在沟通、协调、公证等方面的作用。

  4.搞好宏观调控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应当强化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西部地区发展地方经济必须突出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充分尊重当地生产力标准上形成的。要把这个地方的优势发挥好,一定要充分尊重这个地方生产力的标准,充分地把握这个地方的特色和潜力,在这个基础上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譬如:制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组织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实施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利益引导,科学地合理地调节县域范围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政府的素质,提高政府经济决策能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组织系统是政府行为走向优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政府调控的必要原件。

  5.合理利用资源

  县域经济水平要提高,必须考虑如何合理规划,形成一种县域经济资源迸发的可能。也就是说应该是高水平的、合理的调节资源,充分实.

  .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是县域经济要发展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生产,都是资源利用的过程,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利用水平不一样,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的贡献率。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最大责任,就是对有限资源负责任,最大的本事,是能实现资源的利用水平最大化。资源能利用好,竞争力就强,反之则毫无竞争力可言。企业追求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的是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最大化。县域经济的决策,要顺应经济的规律性,顺应经济规律的阶段性。

  6.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要归位放权,理顺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政府职能,实际上就是转变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方式,即就是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管住的一定管住。在经历了从小商品到大市场到大产业,从诚信经营到质量立县到品牌立县的发展历程之后,从而实现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总之,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幅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体系,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2]

  .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动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部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县(市)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西部县(市)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

  开放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等优势,转化成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2.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

  .体系,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的政策障碍

  打破地方保护,支持、保护一切高新技术和农业开发投资者的创业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限制,让其同其它资本平等竞争。要积极探索实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活投资主体。县域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建立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4.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施产品链延伸的集群战略

  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基础上的企业衍生,形成小企业集群,强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县域基础。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扶植中小企业

  .

  .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本短缺,推进技术创新,培育人力资本,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3]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切实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指导,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要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利益机制,培育开拓市场,建设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推进农业标准化。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般意义上,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和农民收入的相应提高,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新的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对启动内需要着积极的意义。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矛盾来看,加快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吸纳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西部.

  .地区尤其重要。目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然解决好“引进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西部县属企业的改制和破产,在广大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城市下岗工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与东部工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结构,因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不能仿效东部地区,政府的引导在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考虑,各地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引进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所谓引进来就是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从一定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做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公共设施、相关服务,为进城农民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相对于引进来,留得住在西部的小城建设中更具现实意义。

  从短期看,留得住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眼前的经济生活来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从长期看,政府应搞好宏观规划,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深化投资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没有制度性障碍。引进来、留得住目标的实施要求政府一方面广泛地筹集资金,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制品,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14]

  .

  .结

  语

  综上所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方政府要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人为本,推进行政、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优势,走特色之路,西部县域经济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到那时,西部将会成为中国的又一块热土。

  .

篇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

  关于开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根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阔乡村经济为根底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开展情况进展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拟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开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开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开展、维系群众生活和稳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开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发动机。开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

  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开展路子,也是开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开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开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开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开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开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开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开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开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开展,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率先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开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说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开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

  二、开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纵观县域经济开展总的态势是好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历史等方面因素,以及县域经济本身固有的特点等原因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开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农业农村"统分结合〞不完整。目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分〞的层面上根本上是无所不及,特别是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二轮延包的规*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阔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分〞的格局。但由于集体经济的名存实亡,"统〞的层面根本是一片空白。这种"分〞过"统〞欠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开展的内在因素。

  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近年来,各地为招来更多的客商纷纷降低门槛,让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但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降低标准,竞相提供过分的"优惠〞,甚至以损害群众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恶性竞争加大了县域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开展。同时,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也使各地失去了招商的平台和载体,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瓶颈,招商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自主开展能力差。目前,县级财政收入仍然较低,根本属于"吃饭财政〞,甚至是"饥饿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免征,财政收入大局部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因此,对经济社会开展投入严重缺乏,根底设施严重欠帐,难以为县域开展提供根底平台。

  -

  四是经济构造不合理。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的产业构造层次低,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大头,二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产业比重偏低,并且产业构造雷同,低水平重复建立,方案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构造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

  五是自主调控能力有限。随着金融、税务、工商、土地等与经济开展关系密切部门管理权上收,这种条件分割的行政体制使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对本地区资源不能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使很多想办的事办不了,办不好,错失了大好的开展机遇。

  三、新形势下开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新形势下开展县域经济,应从县域"三个结合部〞的特点、实际出发,将县域经济置于全国、全省经济开展的形势、格局中来思考、定位,整体上应坚持以农业为根底,工业为主导,民营为主体,城镇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开展格局和方向。具体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县域开展根底。免征农业税、各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业农村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不能从根本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开展农村,必须在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根底上,进一步深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村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当前

  -

  要突出两大重点:

  一是以工业统领农业农村,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虽然有转移支付,但很难满足债务化解、工资发放、公益事业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要靠自身的开展。而开展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工业,这既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又是培植新财源,再造新饭碗的有力措施,更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既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三产业的开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构造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在以工哺家的同时,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

  二是抓龙头、中介、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构造调整。面对当前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要适应开展的需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开展工作,改变"统〞的主体,通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引导、效劳、示*,开展农业,活泼农村,致富农民。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开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抓中介,就是大力开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为广阔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效劳,引导、带动产业开展,填补

  -

  政府从具体生产环节"退位〞的空白。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他们身处群众之中,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到、学得到,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效劳、一体化经营之路,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农村经济。

  (二)科学定位产业开展方向,突出县域开展重点。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上就是工业经济,开展县域经济,其实就是开展工业经济,没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和高质量的生产水平,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全力开展工业,才能为区域经济"补钙壮骨〞,才能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造就坚实的物质根底,为财政奉献强大的财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县域经济的开展方向,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提供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但具体的产业定位如何确定是县域经济开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开展必须从县域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县域的资源状况、产业根底、区位条件、周边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突出开展重点,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开展。但开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不能小而全,要在区域上实现集聚,发挥扎堆效益;在产业上实现集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具体到**来说,我们的产业定位就是开展"四大支柱〞:一是机电汽配,抓住二

  -

  汽、日产、雷诺三大汽车集团"金三角〞方案全面实施的机遇,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汽配产业,打造汽车产业走廊。二是粮油食品加工。发挥**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正大、万宝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展食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纺织服装。抓住入世后纺织服装行业全面利好的机遇,以孝棉纺织集团、白云纺织、美丽服装、高柏斯制衣企业为骨干,全面提高纺织效劳企业生产能力。四是现代物流。抓住襄樊城市建立过程中市场外移的机遇,规划建立**现代物流园区,襄樊市长征种钢材市场已先期全部迁入;同时,市水果市场、陶瓷市场也将后续迁入市场。华中光荣大市场是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特大型商贸物资工程,涵盖零售、批发、仓储、配送、电子商务、会层等功能。

  (三)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增强开展支力。克制为招商而招商的倾向,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招商引资为招商"择〞资,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与资源优势结合,在突出特色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根本本地在农副产品、矿产、旅游等方面的特点,因地制宜,重点引进精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突出特色,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与产业优势结合,在延伸产业链,形成扎堆效应,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区位优势结合,在扩大开放、重点引进上做文章。邻近城市、邻近大型工矿企业的地方,要发挥"近水楼台〞优势,着力于配套城市开展、效劳企业,甘当配角,发挥自己。与国企改革结合,在

  -

  盘存量吸引增量上做文章。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来重组,充分利用知名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盘活企业,变闲置资产为开展资本,增强开展活力。

  在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启动县域民间资本,激发本地群众的创业热情,使招大商顶天立地与启动民资铺天盖地相得益彰,增强县域开展自主动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县域开展环境。围绕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开展的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县域经济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适应形势开展的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从热衷于审批的管制型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效劳的效劳型政府。强化职能部门效劳意识,健全一条龙效劳体系;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凡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效劳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干预,彻底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努力为各类开展主体创造良好的开展环境。

  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构造的调整作为财政对经济构造调节的着重点。财政要把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效劳资金的投入作为主要切入点和手段。加快建立规*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

  -

  移支付规模,着重从政府公共效劳方面缩小地区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财政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银行和农信用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增加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效劳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树立长远开展的观点,不断高速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授信额度,适当下入垡审批权限,放宽贷款期限,尽力满足县域经济开展合理的资金需求。要有刚性的信贷投放方案,明确每年支持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方案,不因政策调整而随意减少信贷投放,确保资金取于本地,用于本地。

  四是放宽县级管理权限。当前,县级的审批权限小,审批程序和手续繁锁,是影响县域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予地方更多的开展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经济开展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能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里,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足、用活这些政策。

篇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在憧憬美好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很校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依然偏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较低;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总产值小;第三产业层次低、发展慢。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债务负担沉重,县乡机构运行困难。四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将逐步凸现,特别是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任务相当艰巨等。五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引进高素质人才相对困难,县内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能否战胜这些困难,是我县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更要看到挑战和不利因素,准确判断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加压奋进,强势跨越,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积极培育煤、电、果、药、酒五大工业支柱。

  1、重点发展能源工业。依托县内丰富的资源优势,按照“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多元投资,分类实施”的原则,加快资源开发力度。

  2、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围绕果业生产,形成果品包装、贮藏、加工工业体系。依托通达果汁厂、咸阳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凑展果品加工业。加快纸箱厂、套袋厂、果品气调库等企业升等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果品包装业,大力发展果品贮藏业,促进果品生产提效墖值。

  3、积极壮大医药产业。大力发展优势原料药、现代新型中药和生物工程医药,着力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临床新药,实现药品品种多样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规模化。抓好痰净片、芦丁等知名品牌药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扩大市场占有率。扶持同康药业公司、惠丰公司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医药产业。

  4、不断做强白酒产业。积极支持金醇古酒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严格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扩大产品销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力争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按照“稳粮、优果、兴牧、保烟、增杂”的思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果、畜、烟、菜等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按照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的思路,把推广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作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加快果业发展。以建设全省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组建果品集团公司,融生产、加工、储存、营销为一体,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做大畜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奶牛、肉牛养殖,积极发展生猪、肉羊、奶山羊和家禽养殖业力争实现“户均一头牛、两头猪、一只羊、十只鸡”的目标,把我县建设成为咸阳畜牧业生产基地。四是巩固烤烟种植规模,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篇五: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WORD格式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

  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

  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

  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作为社

  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

  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

  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

  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专业资料整理

  我

  WORD格式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最现实的发展

  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

  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

  十六

  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

  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005年出台的中央

  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

  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没

  (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

  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

  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

  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

  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

  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

  90%的比重用于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

  (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

  。因

  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

  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二、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纵观县域经济发展总的态势是好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历史等方面因素,以及县域经济本身固有的特点等原因的影

  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农业农村“统分结合”不完整。目前,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在“分”的层面上基本上是无所不及,特别是各项惠

  农政策的实施,二轮延包的规范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分”的格局。但由于集体经济的名

  存实亡,“统”的层面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分”过“统”欠

  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近年来,各地为招来更多的客商纷纷降低门槛,让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但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降低标准,竞相提供过分的“优惠”,甚至以损害群众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这种恶性竞争加大了

  县域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严

  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也使各地失去了招商的平台和载体,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瓶颈,招商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自主发展能力差。目前,县级财政收入仍然较低,基

  本属于“吃饭财政”,甚至是“饥饿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随着农业税的免征,财政收入大部分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

  种补贴,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欠帐,难以为县域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层次低,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大头,附加值低,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

  并且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

  设,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

  变。

  五是自主调控能力有限。随着金融、税务、工商、土地等

  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部门管理权上收,这种条件分割的行政体制

  使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对本地区资源不能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使很多想办的事办不了,办不好,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三、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县域

  “三个结合部”的特点、实际出发,将县域经济臵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形势、格局中

  来思考、定位,整体上应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民营

  为主体,城镇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免征农

  业税、各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不能从根本提升农

  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必须在认真落实

  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村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当前

  进一步深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具体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要突出两大重点:

  一是以工业统领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随

  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本就困难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虽然有转移支付,但很难满足债

  务化解、工资发放、公益事业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要靠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工

  业,这既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又是培植新财源,再造新饭碗的有力措施,更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既

  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在以工哺家的同时,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

  二是抓龙头、中介、大户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

  结构调整。面对当前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展工作,改变“统”的主体,通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引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跃农村,致富农民。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发展

  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

  抓

  中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

  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带动产业发展,填补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政府从具体生产环节“退位”的空白。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

  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他们身

  处群众之中,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到、学得到,带动一方

  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

  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从根本上提升

  农业农村经济。

  二)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县域发展重点。新形势

  下的县域经济上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其实就是发展工

  业经济,没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和高质量的生产水平,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全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区域经济“补钙壮骨”,才能为

  岗位,为农业现代化造就坚实的物质基础,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

  为财政贡献强大的财

  (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

  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提供就业多、带动

  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须从县域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县域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周边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突出发展重点,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但发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不能小而全,要在区域上实现集聚,发挥扎堆效益;

  在产业上实现集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具体到襄阳来说,我们的产业定位就是发展“四大支柱”:一是机电汽配,抓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必

  但具体的产业定位如何确定是县域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住二汽、日产、雷诺三大汽车集团“金三角”计划全面实施的机遇,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汽配产业,打造汽车产业走廊。

  二是粮油食品加工。发挥襄阳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正大、万宝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食

  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

  纺织服装。

  抓住入世后纺织服装行业全面利好的机遇,以孝棉纺织集团、白云纺织、美丽服装、高柏斯制衣企业为骨干,全面提

  高纺织服务企业生产能力。

  四是现代物流。

  抓住襄樊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场外移的机遇,规划建设襄阳现代物流园区,襄樊市长征种钢材市场已先期全部迁入;

  同时,市水果市场、陶瓷市场也将后续迁入市场。

  华中光彩大市场是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特大型商贸物资项目,涵盖零售、批发、仓储、配送、电子商务、会层

  等功能。

  三)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支力。克服为招商

  而招商的倾向,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招商引资为招商

  “择”资,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与资源优势结合,在突出特色精

  深加工上做文章。根本本地在农副产品、矿产、旅游等方面的特

  点,因地制宜,重点引进精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突出特

  色,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与产业优势结合,在

  延伸产业链,形成扎堆效应,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区

  位优势结合,在扩大开放、重点引进上做文章。邻近城市、邻近

  大型工矿企业的地方,要发挥“近水楼台”优势,着力于配套城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市发展、服务企业,甘当配角,发挥自己。与国企改革结合,在

  盘存量吸引增量上做文章。

  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来重组,利用知名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盘活企业,变

  充分

  闲臵资产为发展资本,增强发展活力。

  在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启动县域民间资本,激发本地群众的创业热情,大商顶天立地与启动民资铺天盖地相得益彰,动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围绕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从热衷于审批的管制型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使招

  增强县域发展自主

  强化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凡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干预,彻底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努力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作为财政

  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

  财政要把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作为主要切入点和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手段。加快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

  移支付规模,着重从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缩小地区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财政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

  银行和农信用

  要善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增加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

  款营销力度;

  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不断高速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授信额度,适当下入垡审批权限,放宽贷

  款期限,尽力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

  贷投放计划,明确每年支持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计划,要有刚性的信

  不因政策

  调整而随意减少信贷投放,确保资金取于本地,用于本地。

  四是放宽县级管理权限。当前,县级的审批权限小,审批

  程序和手续繁锁,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予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能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里,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足、用活这些政策。

  专业资料整理

篇六: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自18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县级财政经济实力已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县市由于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就当前XX县财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并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制约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财政总体实力弱。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较弱,可用财力较少,形成了相对数大、绝对数小的状况。18年XX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8186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018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357万元,形成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作贡献的不良局面;人均财力十分有限,仅为635.6元。加之近年来支柱财源转移,后续财源不济,乡镇财政自给力差,全县21个乡镇没有一个能自给。

  (二)财政增收乏力。全县财源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来自“两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由于“两烟”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采矿业大部分还处于原矿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县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未形成财源“气候”,而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刚起步,产生的税额有限,由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真正能在近期增加财政收入

  的项目不多,从全县整体来看,没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入;加之由于受电力体制改革、驰宏公司核算地搬迁、以礼河电厂受库容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三)收入质量不高。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达17.5%。来自于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1%,来自于第二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73%,来自于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约占26%,反映了全县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由于非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越来越大,但如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和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税性收入,大部分要返还给上缴单位,甚至有的是全额返还,因此,实际形成的可用财力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非税性收入的增多,一方面说明财政收入的含金量不高,降低了可用财力的比重,另一方面又催胀了财政收入总量,造成财政虚增,影响上级的转移支付补助,严重损害了地方利益。

  (四)支出增长较快。在财政收入质量不高且可用财力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却增长迅猛。一是由于农业、教育支出上存在“两个高于”的硬性规定,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贯彻“三条保障线”的要求,财政负担的压力骤然增加。三是国家不断出台调资政策,人员刚性支出居高不下。四是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大多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进一步增加了地方支出压力。五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退伍军人安置、正常晋升工资、中小学教师、公共卫生和事业单位绩效保工资、保运转等使财政支出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随着县财政偿债高峰的到来,每年仅支付国开行及各专业银行贷款利息达5000万元左右,财政潜在风险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隐患。

  (五)收支平衡困难。由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制约,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财源建设困难多,难于形成大的财源增长点,致使全县财政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点,财源结构除“两烟、两电、一铅锌和一建材”外,后续财源不济,财政增收十分困难。而财政支出规模

  却随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特别是教师绩效工资、新分人员等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扩大,财政收支平衡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

  二、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农业不强。由于自然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农业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艰难;二是工业不富。工业主要以卷烟、铅锌、电力为主,随着烟草行业重组,驰宏公司总部搬迁,地方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其它产业主要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资源就地转化升值亟待加强。三是第三产业不活。文化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低。四是基础不牢。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收入单一,可用财力不足。从近年来年全县财政收入的结构上看,一是财政收入过分依赖于“两烟、两电、一铅锌”,然而由于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全县财政收入减收较多。二是由于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值税收入大头上划中央,返还比例较低,税收返还增长率采用环比计算,严重制约了基层财力增长。三是分税制把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留给地方,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征税成本高,从而地方可留用的财力大大减少,不但使原本不宽裕的县级财政捉襟见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四是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18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18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

  (三)招商引资能力弱,缺少经济增长点。由于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致使招商引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项目建设的不足导致全县新兴经济增长点不多。一是缺乏对外部经济形势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招商手段单一,招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招商载体和吸引力。二是对县情缺乏分析、缺少招商策略,谈判水平不高。三是过分强调土地、税收等优惠,而忽略了投资环境的建设,致使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诚信氛围不浓。四是由于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为保工资、保重点、保民生以及各种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已力不从心,加之国开行债务到期,偿债压力加剧,企业*难,因此,财政无法再安排资金扶持发展经济,企业发展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后续财源建设的步伐。

  (四)财政供养人员多,财力缺口越来越大。一是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快速增加,几乎每年的新增财力都用于人头费开支;二是中央不断出台的一些政策性增支因素,也是加大县级财力缺口的重要因素。如近年来的几次调整工资;教育、科技、农业、水利等都要求有法定的增长比例,致使县财政缺口资金越来越大。

  三、缓解财政困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结合“桥头堡”战略规划,重点实施好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边远贫困地区特困群众就地扶持发展项目、中低产田地改造、硝厂河龙头水库、迤北水库、罩子河水库、播罗水库、“长治”工程、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沼气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大海草山植被恢复工程、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这17个兴边富民工程项目,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生产条件的瓶颈问题,切实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奔小康的新路子。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区域化布

  置、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加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培育畜牧、薯类、林果、蔬菜、烤烟等主导产业。三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养殖业标准化小区建设力度,大力扶持辣椒精深加工、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实施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骨干财源培植。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16万吨铅锌冶炼及渣综合利用工程,尽快启动五星澜沧江磷化工项目,全力推进大岩洞电站、龙洞电站、大海草山和驾车乡风能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保证红云XX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箱的卷烟生产技改项目和金塬建材有限公司90万吨/年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如期完工投产。介时投资70000万元的烟厂技改项目和投资36200万元的金塬水泥厂新型生产线投产后将给全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财政增收也将会有一定的保障。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园四片区”的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构筑工业发展平台。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准项目,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优势项目向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向企业聚集。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落实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竞争力强、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努力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框架。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实现借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迈台阶。

  (三)强化增收节支,提高财政收支质量。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树立节支也是财源建设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原则,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严格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以增强保重点、保热点的能力。

  (四)明确各级*责任,合理界定人权事权。要合理界定各级*的职能、职责,全面清理财政供给对象,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财政“越位”问题。一是明确中央与省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后,要进一步划分省以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二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县级在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公益事业、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以及科技、义务教育和扶贫开发等经济性事务方面的事权责任和承担份额。三是在各级*之间确立公共政策的责任原则,即:“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制定和实施涉及*间权益再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各级政策决策者都要遵守这条最基本的责任原则。四是合理明确*职能定位,清晰划分各级次之间“事权”与“财权”,将更多的财力留用主动权下放到县级一层,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搞建设、促发展。

  (五)充分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通过建立财税、金融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互信机制和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二是运用贴息、奖励、担保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市政公用事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激活民间资本,扩大投资规模;三是充分盘活现有的闲置土地,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对已征用、但长期闲置未用的土地,督促项目业主尽快进场开工建设,形成新的财源。对不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让新的项目使用,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六)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一是应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建议上级财政应切实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在工资性转移支付中有关中央出台的增资政策应按全额予以转移补助,不要再给地方配套。二是建议将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扩大内需等这部分开支全部纳入到中央转移支付之中予以照顾。三是建立县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适当集中本辖区内经济发达县市的财力,向困难县区转移,缩小县区间的差距。同时,要建立配套激励机制,以调动贫困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走出财政困境。

篇七: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正略咨询:我国县域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县域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开发区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建设发展近四十年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助推下,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县域经济开发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重圈地建设,轻产业规划。

  第二,重项目落地,轻聚集发展。

  第三,重硬件更新,轻机制创新。

  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与“双循环”叠加的背景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县域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

  正略咨询研究认为,县域经济开发区目前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01、产业规划不明确,土地集约程度低

  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重要问题,县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尤其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县域经济开发区往往空间规划很好,但仅仅停留在“规划”

  层面,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同时,在招商引资时往往急功近利或对投资者有求必应,导致“小项目、大圈地”现象时有发生,闲置低效土地较多,“亩均效益”较低,影响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目标的实现,最终导致很多开发区目前可用土地很少,且相对比较分散,无法满足大项目的选址要求。

  02、招商引资难度大,产业集聚程度低

  相较于市级、省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域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尤为困难,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招商引资成本过高,各类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不断,导致政府性投资过高

  第二,招商引资力量分散,政府倡导的全员招商体系,一方面致使招商队伍过于分散“无组织无纪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区域、产业甚至技术了解的专业招商队伍,使得招商引资虽然“重拳出击”,但效果却不明显。

  同时,大部分县域经济开发区在品牌、技术、资金等方面“先天性不足”,招商引资落地的企业大多数级别低、规模小、实力弱,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产品没有特色,产业层次较低,较难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效益低下。03、体制机制不灵活,园区发展效率低下

  大多数县域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管理权限不到位,服务质量受影响

  大多数县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县级管理权限特别是经济管理权限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简政放权不彻底,如国土、规划、财税等重要管理权限由于授权不充分,导致开发区行政审批职能权限缺位,自主权受到制约,大部分审批事项仍需到上级不同的行政部门分别报批办理,工作办事效率大打折扣,“一站式”和“限时办”服务承诺难以兑现,严重影响园区营商环境。2.机构设置不完善,员工激励性不足

  一方面,大部分县域经济开发区盲目追求经济规模发展,却忽视了“科技、人才、规划”等重要机构和职能设置,这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大部分园区人员规模较小且不具备安全生产和环保执法资格,相关履约监管职能执行起来“有心无力”,影响工作开展和企业服务的质量。

  同时,大多数县域经济开发区目前不具有中层以下干部任免权,干部管理又相对封闭,交流渠道不畅,干部队伍得不到有效激励,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心不稳、人浮于事倾向严重。

  3.建设资金较匮乏,发展速度受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政府直接投资、地方平台公司融资。但大部分县域经济基础较薄弱,政府对园区经济发展投入资金力度往往显得较为匮乏。同时,地方平台公司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产负债率较高,园区所需开发建设资金已远远跟不上园区发展的速度。

  4.财政体制不健全,发展质量受影响

  大部分县域经济开发区在空间上同所在乡镇、街道高度重合,并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发展主体,更不具备独立的财政体制,仅仅作为属地预算管理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园区发展所需资金均需向属地财政申请,一方面资金拨付渠道多,效率低,降低企业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园区不敢轻易承诺优惠政策或承诺后难以兑现,影响了未来投资者的积极性,动摇了当前区内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念,园区发展质量受影响。

  二、县域经济开发区的对策建议

  针对县域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正略咨询研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01、落实产业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第一,科学规划。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以产业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同时考虑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进行功能分区、用地布局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约束规划,不断强化“规划引领、规划先行”理念。

  第二,强化执行。规划不应该“纸上谈兵”,而应该切实落到实处,根据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空间发展时序,构建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活力。

  第三,增量扩规。针对原有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尽快通过增量扩规解决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并优先保障开发区用地需求。同时,根据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和流转方式,将真正想投资的企业引进来并让其享受到相关土地优惠政策。

  第四,盘活土地。针对闲置低效土地,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盘活,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02、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第一,充实招商力量。按照省市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招商人员,建立专职招商和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招商体系。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每个部门在完成岗位任务的基础上,全部下达招商任务,列入年终综合考评,与绩效挂钩,并实现招商人员的企业化管理,招商激励上不封顶。

  第三,推行多重招商模式。开发区推行招商体制机制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加大与国内外专业招商公司合作,充分运用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社会化招商、委托代理等多种方式方法,提高精准招商效果,提高产品特色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

  0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园区发展效率

  1.充分授权,最大程度激发发展活力

  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组织市直、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共同研究制定管委会权责清单,依法赋权、充分授权、规范行权,最大程度激发发展活力。

  2.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创新人事体制机制

  按照“大部门、扁平化”改革方向和“突出主业、精简高效”原则,加强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剥离社会事务和园区开发运营职能,科学设置开发区组织机构和职能。同时,建立开发区科学合理的市场化薪酬分配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全员聘任体系等。

  3.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

  一是选择注入平台公司优质资产,着力增强平台公司投融资能力,广泛融集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管理市场化;

  二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采用BT、BOT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动金融部门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4.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根据开发区实际需要,适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给予开发区一定比例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开发区财政管理相关部门安排使用,主要用于开发区运行费用、招商引资费用、奖励政策兑现费用、项目前期费用等,不足部分由属地财政额外承担。

  综上所述,正略咨询建议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县域经济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并不断加强产业规划,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而提高开发区的竞争力,促进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篇八: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ThismanuscriptwasrevisedbytheofficeonDecember10,2020.

  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县传统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优势不断减弱,而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新能源产业、健康服务业等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亟待根本破解。

  二是结构优化的压力。工业上,我县一些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上,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新业态发展刚刚起步,基础较差,经验不足。

  三是要素约束的压力。土地方面,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资金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劳动力方面,劳动力价格正在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不足。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基础支撑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换档升级,我县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随着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后发赶超潜力巨大。

  二是产业转型方面。随着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集群式转移,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突出1-2个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招商,承接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资源优势方面。我县矿产、旅游、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坚持做好生态、特色两篇文章,以碳酸钙为主的非金属材料和以辛夷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初具规模,以山水风光游、佛道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和养老养生游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势头迅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

  四是国家政策方面。国家将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使我县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按照县有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着眼资源配置、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从差异化入手,围绕做足资源、做大产业、培育龙头,把南召的主导产业拢起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关联配套、集聚发展的主导产业

  集群。工业上,重点培育以碳酸钙为主的非金属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碳酸钙粉体生产形成全产业链条,力争到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超百亿元,让“中国钙都”的梦想成为现实。农业上,注重发挥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中国玉兰之乡这三个国字号品牌的优势,强力发展以辛夷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柞蚕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玉兰为主的苗木花卉业,把农业做成工业,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做强旅游业,实现三产融合。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养生产业,依托南阳万家园养老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老年病预防治疗、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省首个养老产业集群。

  二是提升载体平台水平。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以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为龙头,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石材、汽配铸造、农业精品示范园等区中园建设为支撑,依托鑫泰钙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整合产业链条,促进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加快关键性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不断强化适合园区发展需求的物流、金融、咨询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功能,以人性化、特色化的园区环境增强产业吸引力。同时,支持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加大资源、要素、服务整合力度,建设专业园区、子园区,促进企业集中布局。

  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共性需求,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和引导专业园区、骨干企业树立高端合作理念,拓展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

  流,创建品牌、申报专利,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抢占市场话语权。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围绕生态和特色做文章,带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物流、配送、电商、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坚持全域景区化发展。坚持景景相连、景城融合、城乡一体,把全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人居功能复合发展。把绿色作为底色,加强生态建设,把景区作为焦点,打造多彩景观,把城镇作为载体,建设美丽南召,走出一条具有南召特色的生态观光型城镇化道路。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请求市里结合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规划,组织市直职能部门到我县调研,尽快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加快建立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设立南阳市生态保障补偿基金及碳排放量交易中心,以迅速解决南召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瓶颈。

  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建议在省、市项目资金切块使用上予以倾斜扶持,特别是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上,凡南召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优先上报争取,对已下达项目要加大省、市

  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减轻我县财政压力。同时,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建议在建设项目审批备案过程中,进一步简政放权,明晰市县审批、核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列入市重点的建设项目,在审批、土地、资金保障上予以优先倾斜,加快市直部门联审联批进度。

  三是增加要素保障。由于项目用地严重不足,很多有技术、有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好项目迟迟无法落实建设,请求市里在用地指标上对南召给予倾斜照顾。我县地方财力有限,现有投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小,企业融资能力不足。建议适度降低融资和财政担保门槛,支持我县联合捆绑发行债券,盘活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我县企业克服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是完善发展机制。在差异化发展上,建议市里统筹做好产业布局,根据各县区的资源、产业、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重点发展产业目录,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加剧。在一体化发展方面,建议市里根据全市产业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各县区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按照县域产业具体情况,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努力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集群。

篇九: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发展县域经济的困难与对策

  作者:杜华丽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0年第06期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曾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的GDP的63%左右。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有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