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戏剧理论史稿5篇

戏剧理论史稿5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4-30 18:25:02 点击: 推荐访问: 戏剧 戏剧理论史稿 理论

篇一:戏剧理论史稿

  

  李渔戏剧结构理论批判

  陆炜

  【摘

  要】清初的戏剧家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个戏剧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高峰,因此一向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的戏剧结构理论尤为人们反复探讨.但恰恰是其结构理论总有解说未畅之感.思其原因,大约历来的研究都着眼于阐发与肯定,未能采取批判与反思的立场.把李渔的结构理论放到中西戏剧美学比较的视野和明清戏剧创作的视野中,采取批判的立场,能使其内涵充分显露,其价值得到新的评定.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3【总页数】5页(P87-91)

  【关键词】李渔;结构理论;立主脑;戏剧美学

  【作

  者】陆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3李渔的结构理论见于《闲情偶寄》之词曲部,大略有三项内容:一是“结构第一”的观念;二是以“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说为主的结构方法理论;三是论结构的格局,包括“开场”的一定之规、全部情节应该遵守悲欢离合的套子、上半部结束“小收煞”、全本结束“大收煞”等技法等。对第一项内容,其含义和价值没有疑义。第三项内容不受重视,因为那是明清传奇的固定章法,现在写戏曲,即便

  是作传奇,也已经不再是如明清传奇那样一剧40、50出,不再用到这一套了。最受今人重视,得到探讨也最多的是第二项内容,因为它似乎就是古典戏曲编剧经验和美学的精髓。但偏偏就是这项内容存在疑惑。本文论述也从分析此项内容入手。

  “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理论让人疑惑的地方,最关紧要的就是一点:什么是“主脑”。

  李渔在“立主脑”一节是这样论述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具属陪宾,原其初心,只为一人所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1]19。

  从“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一句,可以把主脑理解为主题思想(其实也可以解作创作意图。因为“立言”一词如果作“作文一篇”解,“本意”一词就是主题思想,“立言”一词如果作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解,“本意”就是创作意图)。但李渔说得明白:“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可见主脑并不指主题思想。但这两种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因为主题思想可以也应该直接体现为剧中的人物、事件。李渔的“原其初心,只为一人所设”和“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两句话中,“原其初心”就是推想和追究作者写作之本意的意思,可见一人一事就是主题思想(或创作意图)的直接体现。于是,我们可以把“主脑”理解成体现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但李渔紧接下去的论述却否定了这种理解,让人们陷入疑惑之中。这段论述是对作为“主脑”的“一人一事”的举例说明:如一部《琵琶》,只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只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只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

  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1]19。

  毫无疑问,重婚牛府与白马解围绝不是两部名作中能够体现主题的主要事件,他们只是戏中众多情节在结构上的枢纽性事件。现在,主脑有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剧作的主题思想,一种是并非体现主题的结构上的枢纽性事件。这两者差距很大,无法调和、统一。到底主脑该怎样解释?这是每个李渔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赵景深先生的处理代表了一种最老实的态度。他看清了对什么是主脑存在着两种解释的矛盾,同时认定李渔的意思指的是后一种,于是就把前一种解释看作李渔表述不当,将其断然勾销。他在其《曲论初探》中这样论道:“李渔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两句话很不妥当,容易使人误会他所谈的是主题思想,其实他指的是最重要的关目,或戏剧情节,也就是联络全剧人物的枢纽。”[2]19赵先生的意见非常明快。意见的实质是认为李渔谈主脑时,讲一人一事时,本没有涉及主题思想的意思。但李渔明明又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如何能够把涉及主题思想的意思勾销呢?这种做法不能消除困惑,而有点简单化。

  俞为民先生的《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中对“主脑”分析细致。俞先生采取的态度与赵先生相反,力图为李渔圆其说。书中指出:“作为结构中心的两个方面,剧作的主题和一人一事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主题思想统帅一人一事,而一人一事又具体反映和体现主题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戏曲结构的主脑。”[3]45这是用主题与人物、事件应该有统一性的常理来解说问题。俞为民显然认为李渔的“主脑”有主题思想的意思,并且肯定了李渔的一人一事的确有着包括体现主题思想的意思。这种思路在李渔那里可以找到证据。李渔在其“减头绪”一节中指出,“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只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以其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也。”[2]26这段论述被人们总结为著名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经验。在这里,“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与“一人一事,一线到底”是统一的,这里,“一人一事”

  显然应该是全剧的主要事件。然而,这仍然不能弥合“立主脑”一节正式阐释“主脑”时的两种含义的矛盾。因为“白马解围”、“重婚牛府”是关于什么是主脑的范例性的解释,是明明白白的。而这两件事不体现主题,也不能贯穿全剧始终。

  对上述疑惑,余秋雨的态度与赵先生、俞先生都不同,他在自己的《戏剧理论史稿》一书中写道:“结构的单一性,是李渔结构论中十分突出的论题。《立主脑》、《减头绪》两款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殊途同归的阐述。”这就是说余秋雨把“立主脑”归结为结构单一性的思想。当涉及到“主脑”一词的解释时,余秋雨表示赞同赵景深的意见,即作为主脑的一人一事“是指结构的枢纽”,其目的和功用“是首先以此来归拢和廓清结构。”但余秋雨是完全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他不想断言“主脑”与主题思想无关,所以又说,“至于其次是否也会包括全剧意蕴的鲜明清晰,这倒是可以考虑的。”在用含糊其词避免了简单化后,他就把问题抛开,以高屋建瓴的气势论李渔结构理论的美学追求,即“结构的单一性”,认为“结构的完整性,是李渔结构论的终点。确立主脑,突出主线,内在衔接,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戏剧结构的完整,一个主次井然而又扭结紧密的生命体显然是可以被称之为获得了内在完整性的。但是,完整的结构最主要的外在体现,则是头、身、尾的组合和呼应。”[4]315-316,319余秋雨从一般艺术美学的高度来肯定李渔,其论述漂亮地把李渔的结构论抬到了符合亚理士多德结构美学的水准上(“纽结紧密的生命体”、“头、身、尾的组合和呼应”都是《诗学》中的重要概念)。这样的论述使他得以绕开和滑过李渔结构理论解释上的困惑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论述也走入了危险境地:李渔要求的戏剧结构已经被说得像是亚里士多德的写“一个动作”的“有机整体”了。

  我们看到,“立主脑”的意思现在有了三种解释,一是无关主题,只是要建立一个枢纽性的情节;二是主题思想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统一;三是追求动作单一的,严整、统一的剧情结构。——这三种解释是很不相同的。那么李渔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为了弄清李渔结构理论真正的意思,我们必须把李渔的论述同其所论的戏曲的结构

  实践联系起来。

  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戏曲是传奇。这一点必须明确。李渔不仅在论述中处处说“传奇”如何如何,而且在“密针线”之末尾还有一大段话,驳斥有的人用“元人”如此来为自己结构上的缺点辩护的现象,他说,“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只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吾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由此可知,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对象不仅只是传奇,不包括元杂剧,而且也排除了为论传奇而举元杂剧为范例的可能。这就意味着李渔所说的结构理论,完全是对传奇的要求,而他也认为,传奇的结构就是最好的戏曲结构。

  传奇的结构实践的状况是什么?众所周知,是规模的庞大和情节的散漫。元杂剧体制一本只有4折,或有5折者,最长者如《西厢记》、《西游记》,将数本连缀成一剧,长达20折以上,属于特例。到了“传奇之祖”的《琵琶记》,规模变成42出,此后40、50出成了通例。传奇情节规模过大的问题逐渐为许多人所认识,到了明末清初,不少人主张缩小体制,李渔就是其中之一,他自己的创作就缩减到每本30多出。但清初产生的传奇压卷之作《长生殿》和《桃花扇》仍为50出和44出。就是说规模庞大的情况没有过根本改变。传奇庞大的规模给文人填词制曲施展才情以充分的空间,万历朝开始出现“词山曲海”的盛况与此因素有关,这种规模也给情节的舒展提供了充分空间,剧作者对情节丰富性的狂热追求的风气逐渐形成。在这种可以肆意铺展情节的活动中,情节散漫的问题是必然出现的,头绪繁多,破绽迭出成了普遍的毛病。这正是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结构理论出现的背景。

  面对着李渔所论的传奇结构的实践状况,要思考李渔结构理论的意旨,我们要提出来的问题是:传奇的那种庞大、散漫的情节是一种什么结构形态?李渔的结构理论是肯定还是要求改变这种结构形态?李渔是否有建立枢纽性情节、或强调主题思想与主要事件统一的结构、或建设严整的有机整体性的结构的理论意向?传奇的情节结构,李渔在其《闲情偶寄》“词曲部”之“格局第六”有所阐述,

  如:“开场用末,冲场用生,开场数语,包括通篇,冲场一出,酝酿全部,此一定不可移者。开手由宜静不宜喧,终场忌冷不忌热,生、旦合为夫妇,外与老旦,非充父母,即作翁姑,此常格也。”[1]136但这些规则和惯例,以及主要人物总是一生一旦、情节发展总是悲欢离合、结局总是大团圆的套子,是外在的情节模式和写作格式,更为重要的是故事内部的构造状态。传奇的故事都是从头写起的,从头写起的形式在西方戏剧编剧中叫做“开放式”结构。传奇的结构叫做“开放式”固然不错,但这一名目却不足以把实际情况表述出来。因为西方的“开放式”的戏主要事件只有一个,写一个行动或一场冲突的始末,行动完成或冲突解决戏就结束,中国的传奇则不然,一剧之中包含着许多的事件。以李渔提出的《西厢记》为例,张生由“惊艳”而“借厢”,由隔墙“酬韵”而“闹道场”,“白马解围”后以为能娶莺莺,又遭老夫人赖婚,后来在红娘帮助下得到莺莺的信去赴约会,又遭莺莺“赖简”,终成好事了,又被发现,被老夫人撵去赶考,高中了探花回来,莺莺却被许配了郑恒,张生找来白马将军作证,重新力争,才与莺莺团圆。在这里找不到主要事件,因为从头到尾就是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这个曲曲折折的故事不能说是一个事件,而除此之外又没有别的次要事件。这里决不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行动结束又开始新的行动。这里也不符合写一个冲突的概念,因为故事中既包含许多冲突(如“赖婚”是年轻人与老夫人的冲突,“闹简”、“赖简”是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的冲突),又有许多部分没有冲突(如崔、张在“酬韵”、“琴心”中的情意暗通,“长亭”的恋恋不舍和分别后的相互思念)。再以李渔举出的《琵琶记》为例,这里是一生一旦各自遭遇的双线形态,蔡伯喈先是“辞试”父母不从,只好去赶考,继而考中了状元要“辞官”回家,皇帝不从,只好做官,再下去是“辞婚”不从,只好做了牛丞相的女婿,留在京城苦苦思念家人;赵五娘在家遭遇荒年,先是吃糠苦挨,后剪发卖钱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再下来琵琶弹唱沿路乞讨进京寻夫……这同样是主人公的遭遇,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不能纳入主要事件、一个行动、一场冲突的概念。如果再证之更多的传奇名剧,则情况相同,你根本无法找出剧中哪

  一个事件就是主要事件,也无法把全剧归结到写什么冲突上去。其实,李渔在论“立主脑”的一段话里已经对这种情节状况做了很好的描述:“……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1]19于是,传奇的情节就不仅是“开放式”的从头写起,而是从头至尾写一个人的经历、遭遇,处于依时间先后把众多事件一一叙述的史诗的结构形态。

  李渔的结构理论是否有意改变传奇的这种结构形态呢?显然是没有。证据之一就是他用了“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来描述传奇的情节面貌。证据之二就是他在“格局第六”说传奇格式的一定之规,如“开场”要“数语包括全篇”(按:即先叙出全剧故事梗概),“开手宜静”(按:即剧情应从平静中缓缓展开),“有名角色,不宜出之太迟

  ……虽不定在一出、二出,然不得出四、五折之后”,以及上半部之末出要形成“小收煞”,全本收场要“大收煞”等,处处皆表现出他对传奇庞大舒缓的结构的肯定[1]136,145-147。证据之三是其“演习部”之“选剧第一”的“缩长为短”一节。此节本为解决剧本过长的问题而写。但李渔的观点是“戏之好者必长”。同时他又很清楚能够通宵达旦看戏的人“十中不得一二”。于是提出“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传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1]149-154。李渔提出这种权宜机动之法,可见他是肯定传奇结构形态的。

  既然李渔是肯定传奇的结构形态的,那么,李渔结构理论就是要建立主题思想与人物、事件相统一的结构中心(按:其实就是主要事件),李渔结构理论总的意思是追求严整、统一的剧情结构,——这样两种解释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如上所述,“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的史诗式的情节形态是无法服从于一个体现主题思想的主要事件的。而传奇的结构形态离严整统一的结构更是遥远。严整统一的结构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相当具体的论述,它不仅要求完整的情节须要有“头、身、尾”三个有机部分,而且要求情节的“一定长度”,即主人公“能由逆境转到顺境,或由顺境转到逆境”,就是说命运一次变化就得结束。更重要的是要求情节“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5]78这就是西方戏剧长期奉行的“有机整体”的概念。李渔指出一部传奇若演出时间紧可少演数折,今人改编上演旧传奇,甚至是上演李渔的剧本,可删去20出仍保持主要情节,并不发生“使整体松动脱节”的问题。可见传奇的情节与严整统一的结构全不沾边。

  李渔的结构理论的意旨在于把握主要事件建立结构中心、在于倡导有机整体性这两说既然不能成立,必然导出两个推论。其一是,以往对李渔结构理论的阐发,明显地被充分肯定民族遗产、尽量抬高李渔理论及中国戏曲价值的动机所笼罩,以至把主题与主要事件统一的一般规律,把比较理想的有机整体性的戏剧结构说成了李渔的意思。其二是,解释李渔的结构理论的意思,还得在枢纽性情节一说上再下功夫。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关于“主脑”解释的疑惑问题。

  要研究名为“一人一事”的枢纽性情节,必然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枢纽性情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枢纽性情节在戏剧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李渔为什么提出枢纽性情节,它是戏剧的一般规律吗?枢纽性情节与“立言之本意”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

  让我们把李渔论“一人一事”的一段话再引在这里:如一部《琵琶》,只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只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只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1]19。

  这段话所说之理,历来让人觉得有点牵强,原因就在“皆由于此”四字。《琵琶记》中,二亲遭凶是由于灾荒,五娘尽孝是由于她的道德,拐儿骗财、匿书是由于见财起意,张大公仗义疏财是因为他是个急公好义之人,这些都不是蔡伯喈“重婚牛府”引起的,与“重婚牛府”没有逻辑上的联系,而蔡伯喈做了官,做了相府女婿,长达三年都无法给家里送钱,也无法得到父母的信息,则从来是该剧情节明显的大漏洞。如果说毕竟“重婚牛府”使蔡伯喈不能回家,父母和赵五娘才会如此受苦,所以还能讲得通的话,《西厢记》的“白马解围”则不然了。因为先有夫人许诺谁退得贼兵就把莺莺倒赔妆奁嫁与他,才有张生找白马将军来解围之事,张生望配是从“惊艳”开始,更早在“白马解围”之前,红娘之勇于作合与莺莺之敢于失身则是因为有爱情基础,兼有不该既许婚又赖婚的道德根据,并不是报“白马解围”之恩,郑恒争配是因为莺莺早年曾许配与他,更与“白马解围”无关。这就是“皆由于此”让人感到牵强的原因。“白马解围”只是给了徘徊墙外总不得其门而入的张生一个接近莺莺的契机。至于有了这个契机之后故事怎样发展,老夫人是否赖婚,红娘是否作合,莺莺是否赖简,则全在作者的安排了。“重婚牛府”亦可作如是观,它使蔡伯喈三年不归,此契机可以引出故事,但下面的故事也可不遇灾年,而是别的套路,全在作者施为。因此,“一人一事”作为枢纽性事件,并非此情节是核心情节,可以由它逻辑地、因果性地生发出全剧的其他情节,而只是作者所欲写的全剧情节得以展开的一个契机性的事件。

  当明确了李渔的“一人一事”只是一种契机性的事件时,我们面前出现了更多的疑惑。疑惑之一:契机性事件显然不能起到把全剧情节凝聚起来统领起来的作用,李渔为什么把它当作一种统领性的核心的因素提出来呢?疑惑之二:李渔在“减头绪”一节提出了“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即“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思想,而无论“重婚牛府”还是“白马解围”都不是能够贯穿到底的事件,难道作为“主脑”的“一人一事”和作为“头绪”的“一人一事”是不同的“一人一事”吗?疑惑之三:契机性事件并不能体现主题思想(《琵琶记》要歌颂“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

  伯喈”,“重婚牛府”不能体现这个主题,“白马解围”也不能体现《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那么,李渔怎么会把它们当作“立言之本意”呢?以上疑惑归根到底,全都是由李渔的提法引起的枢纽性、契机性的“一人一事”与全剧的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的问题。要解开这些疑惑,需要对此关系问题作一般性的探讨,并且与李渔的创作联系起来。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凡是成功的叙事作品,必然是叙事、塑造人物、表达主题三者统一的,如果不能做到三者的统一,那只能是具体作者具体作品的问题,而不是某一叙事文学体裁的问题。但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例如史诗体裁,叙事固然表现主题,不应该旁生枝节,溢出主题范围之外,但因为要顾及完整叙述一段历史的要求,叙事的规模经常远远超出完成主题的需要,而人物的塑造并非全局性的任务,只是被包含在规模宏大的叙事中。换言之,叙事与表达主题、叙事与塑造人物,只是有一致的关系,并没有对应、统一的关系。而传奇的情况正是如此。但传奇不是史诗而是戏剧,史诗的情节形态却是不适合戏剧的。于是,传奇虽然是我国最成熟的古典戏剧,产生了众多内容丰富的名作,但却不能适应剧场演出,到了清初,明代那种富贵人家普遍自养家班的戏剧生态消失以后,传奇就在社会的经营性演出中逐渐解体,在舞台上剩下了它的精粹残片——折子戏。

  传奇的历史命运说明解决好它的情节结构是多么严重的问题。而传奇的创作在万历年间解决了文采、声律各自的问题和二者关系的问题之后,的确出现了一股探究情节结构艺术的潮流,这股潮流到晚明已经相当明显,如被认为属于玉茗堂派的作家吴炳、阮大铖等就是代表,他们的作品在明末曾称誉一时。不幸的是,这股潮流却是和丧失思想追求相伴随的,因此作品的情节结构固然趋于严密机巧,但明显地走上了玩弄情节趣味之路。由明入清,在清初创作名声大噪的李渔就是这一路倾向的极致。

  由于传奇多是以一生一旦写男女风情,他们的情节追求突出地在一男一女发生爱情纠葛的机缘上挖空心思。在吴炳的《情邮记》中我们看到,一个才子路过邮亭,在壁

  上题诗一首,不久一个佳人路过,在下面和诗,仅写半首就被其母喝止,其后另一佳人来此邮亭,将诗补足。那个才子再次路过邮亭,看见和诗,便寻访两位佳人,此后多有曲折误会,终成婚姻。在阮大铖的《燕子笺》中我们看到,一佳人无意拿到一幅才子所画的妓女画像,而自己与画中女子相貌相同,便在画上题诗,画像被燕子衔去,恰落入该才子之手,引起双方相思,一个曲折的故事由此开始。如果了解了这种路数,再看李渔的名剧《风筝误》就洞若观火了。该剧写才子韩生放风筝,断了线落入詹家二小姐院中,这位美女在风筝上题诗一首。不想韩生的书僮来把风筝讨回,韩生见诗动了情思,又写挑情诗一首在上,再放风筝,故意让它落入詹家,不想风筝却落入詹家大小姐院中,这位丑女竟冒妹妹之名与韩生约会,韩生赴约,临场大惊而走。后来父辈作主,将二小姐许配韩生,大小姐许配韩生的朋友,洞房之夜韩生愤然正襟危坐,拒绝成亲,二小姐之母追问原因,他最终说出前情,让他举灯照看,才发现新娘竟是佳人。显然,在这里风筝之误是一个契机性的事件,但的确有引起以下情节的关键作用,并且误会一贯到底。在《风筝误》的首出“颠末”中,表达全剧意旨的第一支曲子【蝶恋花】唱道:“好事从来由错误。刘、阮非差,怎入天台路。若要认真才下步,反因稳极成颠仆。更是婚姻拿不住。欲得娇娃,偏娶强颜妇。横竖总来由定数,迷人何用求全悟。”第二支曲子【汉宫春】叙述了全剧故事梗概,其后又有家门数句,曰:“放风筝,放出一本簇新的奇传,相佳人,相着一副绝精的花面,赘快婿,赘着一个使性的冤家,照丑妻,照出一位倾城的娇艳。”第一出的文字清楚地表明,此剧意图不过要写本来命定一俊男娶一美女,一丑男娶一丑女,但认真追求,却总是误会连连洋相百出的情趣。于是风筝之误的确就是“主脑”,而且“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前面种种疑惑的谜底。对照李渔自己的创作,李渔的论述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怎奈李渔把自己这种低俗的情节剧的招数当作普遍规律来金针度人,论述时又要藏拙,不肯用自家作品为例,要举“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和“传奇之祖”的《琵琶记》这样最经典的作品,反让研究者疑窦丛生,受尽折磨。

  若早说“是‘邮亭题诗’四字,即为《情邮记》之主脑也”,“是‘燕子衔画’四字,即为《燕子笺》之主脑也”,“是‘风筝误’三字,即为《风筝误》之主脑也”,早免去多少疑猜,省却多少烦恼。

  对李渔的结构理论,可作如下论说:李渔的结构理论中“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理论是以认可传奇的庞大散缓的史诗式结构形态为前提的,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它们只是一般性的反对庞杂散缓的救弊之论,并不具有追求严谨的整一性的含义。从特定的意义上说,“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又具有技巧和结构模式的意义,即以契机性的“一人一事”作为一部戏的“主脑”,这是品味不高的一种情节剧的要诀,并非传奇的普遍规律,不应给以高度的评价。

  [1]李渔.闲情偶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赵景深.曲论初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俞为民.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赵景深.曲论初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俞为民.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中图分类号]I207.3

篇二:戏剧理论史稿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内容简介】前言戏剧理论是人们对戏剧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古代人类以非凡的才能创造了戏剧,尽情地享受着戏剧,同时,又力图准确地认识和概括这种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色彩的艺术样式,这就是戏剧理论的发端。在我们面前有着一个微妙的问题:在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东、西方还远未发生文化交流,但却在遥隔千里之间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一系列十分相类的文学艺术形态,后来又不约而同地创造了综合艺术

  —

  —戏剧,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的摩尔根指出:

  “人类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采取类似的路径而进行的;在相同的情况中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所有人类种族的脑髓的机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精神的活动原则也都是相同的。

  ”(《古代社会》)需要,是创造之母;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碰到极端相似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总得为满足这些需要而采取同一的生产方式,这就是人类早期出现相似的文艺现象的最终根源。文艺之神毫无偏袒地翱翔于各个早期文明的发祥地,正是凭借着这种共同需要。戏剧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后起的文艺形态,在它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创造了舞蹈、歌谣、绘画、雕刻、音乐、、民问故事、史诗等文艺样式。戏剧不是作为一个纯粹陌生的文艺样式赫然出世的,它是诸种单项艺术有机综合的结果。如果说,每一种单项艺术的自然产生都反映

  了人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要,那么,戏剧的产生,则是反映了人们在审美领域一种共同的综合性的需要。因此,人们对戏剧的认识,也即是对自己这种需要的认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着刚刚从诸种单项艺术的综台中脱胎而出的戏剧,早期的戏剧理论往往侧重于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总体感受,侧重于它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和联系。这是难怪的。人们对任何生疏事物的初次把握,一般总是从该事物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大纲粗目上着手,尔后才能慢慢地洞幽察微。事实上,戏剧在大纲粗目上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正是戏剧的基本特征所在,因此,往往越是早期的戏剧理论,越能集中地触及戏剧的基本特征问题,尽管它们的结论未必正确。正如人类发展的童年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后世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永恒魅力一样,处于童年时代的戏剧理论也长久地闪耀着朴实的光彩,它们的经典性和单纯性,也往往是后世许多洋洋大作所不可替代的。世界上最早产生戏剧并随之而产生戏剧理论的,是西方的希腊、罗马和东方的印度。其中,在戏剧理论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形成过戏剧理论的繁荣局面;在东方,和中国也各自出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戏剧理论史稿》

  —

  —余秋雨先生的戏剧著作。在1983年,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是余秋雨先生的首部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为日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打下了基础。【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目录】引

  言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概貌第二节

  亚里斯多德生平第三节《诗学》中的戏剧理论第四节

  亚里斯多德学派佚名者的《喜剧论纲》第二章

  贺拉斯论戏剧第一节

  古罗马戏剧概貌第二节

  贺拉斯生平第三节

  《诗艺》中的戏剧理论第三章

  古代印度的《舞论》第一节

  古代印度戏剧概貌第二节

  《舞论》中的戏剧思想第四章

  世阿弥的戏剧秘传书第一节

  古典戏剧概貌第二节

  世阿弥生平第三节

  《风姿花传》第五章

  中国明代的戏剧理论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明戏剧概貌第二节

  关汉卿时代戏剧创作的丰收和戏剧理论的落后第三节

  汤显祖和沈璟的不同戏剧见解第四节

  王骥德的《曲律》第五节

  明代戏剧理论的时代规定性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戏剧理论第一节

  从中世纪的长夜到文艺复兴的黎明第二节

  意大利第三节

  西班牙第

  四节

  英

  国第七章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第一节

  戏剧理论迈向新的世纪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的形成第三节

  沙坡兰评《熙德》第四节

  高乃依的戏剧三论第五节

  莫里哀论喜剧第六节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第七节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其他戏剧理论第八节

  英国德莱顿等人的论述第八章

  李

  渔第一节

  李渔其人第二节

  《闲情偶寄》中的戏剧理论第三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欧洲戏剧理论的比较第九章

  启蒙主义戏剧理论第一节

  启蒙主义时期概述第二节

  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第三节

  博马舍论严肃戏剧第四节

  莱辛的《汉堡剧评》第五节

  哥尔多尼论喜剧第十章

  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第一节

  浪漫主义概述第二节

  歌德论戏剧第三节

  席勒论悲剧第四节

  史雷格尔第五节

  雨果的贡献第十一章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第一节

  黑格尔生平第二节

  论戏剧文学第三节

  论舞台表演第十二章

  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新发展第一节

  现实主义汇成大潮第二节

  别林斯基论悲剧和喜剧第三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戏剧的论述第十三章

  戏剧理论的多方面展开第一节

  唯意志主义戏剧论第二节

  王国维论中国戏曲第三节

  欧美关于戏剧本质特征的长期探讨第四节

  各派表演理论和舞台设计理论第十四章

  体系化的演剧流派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第二节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体系第三节

  梅兰芳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各章所论主要人名中外文对照表后

  记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篇三:戏剧理论史稿

  

  戏剧理论著作

  1.戏剧的味道

  J80H867B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黄美序huangmeixu著

  戏剧的味

  /道

  xijudewei/dao==Acompaniontotheenjoymentoftheatreanddrama/黄美序著

  eng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戏剧的味/道》是我多年来在戏剧这个领域里看戏、读剧、教戏、跟中外戏剧工作者交流心得的“笔记”或“随笔”。全书可分为四部分,就是:一、品尝剧文的趣味——伴你开启二度空间的戏剧文学之门、径,寻幽探胜。二、问津剧场的门道——告诉你如何走进编、导、演、设计、儿童剧场和教育戏剧的大门,如何分工合作创造三度空间的剧场。三、探索剧史的演变——简单探索中、西戏剧发展的“元(源)与变”。四、挑战剧话的思辨——一些个人的“偏见”和疑问,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思考。或许,这本书也可以叫做“剧本、剧场、剧史、剧话”的“导游手册”或“小丛书”吧。读者可以用“自助旅行”的方式,随兴自选“景点”,例如如果你对某部分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有兴趣时回头再看。此书与《戏剧欣赏》的最大不同不在加多了中、西戏剧发展的介绍,而是企图通过古今作品的比较来说明一些变迁的状态,以及几点个人在创作和审美方面的“偏见”或“痴人梦话”。

  2.窥看舞台

  J813M539B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妹尾河童,meiweihetong1930-著

  窥看舞台

  kuikanwutai/妹尾河童著;姜寀蕾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剧场幕后对大众而言是很神秘的,妹尾河童通过自己有亲和力的细腻文字,丰富的设计原稿、演出剧照将剧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表示“本书并非为了舞台界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而是要向?从未看过戏?的读者介绍?戏剧?的趣味。”即便如此,剧场人不能错过,因为《窥看舞台》为专业人士与一般观众搭起作品之外的另一座桥梁;对有志于表演、戏剧的年轻人而言,《窥看舞台》更是进入宝山的踏脚石;而一般读者肯定也能以“窥看幕后”的轻松心情体验舞台背后精彩的故事。

  3.戏剧的快乐

  J80P046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统一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帕特森,J.A.(Patterson,JimA.)著戏剧的快乐

  XiJuDeKuaiLe==Theenjoymentoftheatre/(美)吉姆·帕特森...[等]著;张征,王喆译

  eng

  EnjoymentoftheatreChinese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戏剧的快乐(第8版)》是由美国专业学者精心改版的新作,对以往版本进行了梳理和补充,是国外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外拓展阅读和进行专业性阅读的推荐读物。《戏剧的快乐(第8版)》从演员、观众、编剧、导演、舞台设计、商业经营等多个角度对戏剧作了深刻而翔实的论述。无论您是戏剧的爱好者还是从事与戏剧有关的专业工作,本书都能给您有益的指导。《戏剧的快乐(第8版)》选取的内容,都是戏剧发展史上著名的戏剧,熟悉的素材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对世界戏剧发展史的梳理,会让您对世界戏剧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戏剧的快乐(第8版)》每一章节中的聚光灯部分,都是本书的亮点,它选取的经典素材都是对内容的针对性分析。

  4.西方戏剧理论史(上、下)

  J809.5Z78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周宁

  zhouning主编

  西方戏剧理论史

  xifangxijulilunshi==Ahistoryoftheatretheoriesinthewest/周宁主编

  eng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西方戏剧理论史》包容的时间跨度有两千多年,空间范围包括欧美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之内,可见的戏剧理论专著和论文,少说也是数以百计,其中,对戏剧艺术观照的角度、层面各有不同,论者的观点、主张更是百家争鸣,纷杂不一。学界尽知,对这浩瀚的材料进行搜集、梳理,原本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何况,作为一部理论史专著,对占有的材料还要进行辨析、归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论者和论著,对其中的观点、主张进行条分缕析,归类分期,结构成书。要完成这样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编写者有理论的热情和能力。所谓“热情”,指的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甚至还要有点抗干扰的定力和耐力。所谓“能力”,则是指理论分析的才力和思想的敏捷与深刻。在今天的学术界,后者固然是必要的,前者则显得更为珍贵。这部“理论史”正是两者的融合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结出的果实。(5.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

  J812.1S709A2v.1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itannisilafusiji1863-1938著

  演员自我修养

  yanyuanziwoxiuyang/(苏)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杨衍春...[等]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是俄罗斯、苏联杰出的戏剧艺术家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日记体形式,主要探讨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其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历史上被证明了的,通过了试验,被演员职业检验过的东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精华所在。不管是国内的北京人艺还是好莱坞的艺术家,都以学习《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为荣。此次翻译的版本是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版本,完全忠实于原著,全面贴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意图。

  6.观众心理学

  C52Y764A4D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余秋雨

  yuqiuyu著

  观众心理学

  guanzhongxinlixue/余秋雨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观众心理学》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7.世界戏剧学

  C52Y764A4D4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余秋雨

  yuqiuyu著

  世界戏剧学

  shijiexijuxue/余秋雨著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书作为余秋雨教授的首部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三十年间,很多出版社都想再版本书,但余秋雨教授都没有同意。理由只有一条,它实在太厚了,整整六十八万字,一定会把信任他的读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一直企盼能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由自己大删一遍。于是就搁置至今。奇怪的是,整整三十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出现“同类新书”,连本书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包括很多从事电影、电视、戏剧的专业人员。这种状况让余秋雨教授颇为震惊,再加上半年前几位著名编辑及一些学生的再三询问与寻找,余教授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系统修订,本书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8.中国戏剧史

  C52Y764A4D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余秋雨,yuqiuyu1946-著

  中国戏剧史学

  zhongguoxijushixue/余秋雨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9.舞台哲理

  J80-53Y764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余秋雨

  yuqiuyu著

  舞台哲理

  wutaizheli/余秋雨著

  YuQiuYuZhu

  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秋雨文化》丛书是迄今最新最全的余秋雨文集。《秋雨文化》丛书共分四卷:《千年文化》、《游走废墟》、《回望两河》和《舞台哲理》。《舞台哲理》是《秋雨文化》的理论版。该卷浓缩了余秋雨有关戏剧理论的学术精品。余秋雨的学术传著《戏剧理论史稿》和《戏剧审美心理学》,都是大陆戏剧理论界的扛鼎之作。翻开此卷,余秋雨将带你走进贵池傩和昆曲,带你走进关汉卿和汤显祖,带你走进李渔和黑格尔……一套精致的《秋雨文化》丛书是当代中国人的案头必备。读《秋雨文化》,再次感受余秋雨带来的文化大餐和文化震撼;读《秋雨文化》,静心全览余秋雨数十年的文化耕耘和文化开拓。

  10.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J80S929B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孙惠柱

  sunhuizhu著

  第四堵墙

  disiduqiang: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孙惠柱著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古希腊讲到荒诞派,对戏剧的各种形式,如纯戏剧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诗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做了探索,并分析它们的美学价值;下篇则描述了近百年来的戏剧,着重点在剧场的体现,因此更强调编、导、演统一的结构,最后将戏剧泛化,即戏剧不仅包括舞台上的戏剧,还包括舞台外的戏剧。作者站在剧场的边缘,对戏剧的现状和前景作了独特的分析。

  11.现代戏剧理论

  J80S750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松迪,P.(Szondi,Peter),1929-1971著丛狄著;王建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现代戏剧理论

  XianDaiXiJuLiLun:1880-1950/(德)彼得·斯一提起德国的理论著作,总是会想到冗长的篇幅、繁琐的论证和枯燥的文字,本书却文字简洁,篇幅紧凑,将形式看作内容的积淀,融形式分析与内容分析为一体,思路清晰地梳理出现代戏剧从易卜生到阿瑟·密勒的发展脉络,这正是大师的手笔,将极复杂的事情用极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在他的笔下,可以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戏剧大师,看到他们在现代戏剧变迁中面临的困境、多方的探索和寻觅到的各式各样的答案……?本书文字简洁,篇幅紧凑,将形式看作内容的积淀,融形式分析与内容分析为一体,思路清晰地梳理出现代戏剧从易卜生到阿瑟·密勒的发展脉络。全书分为戏剧、戏剧的危机、关于风格变化的理论、挽救的尝试、解决的尝试等几个部分,适合戏剧研究者参考学习。????作者简介:?????彼得·斯丛狄(1929—1971),德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柏林自由大学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教授,由博士论文扩展而成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是他的代表作,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界颇有影响。其它的作品还有《论悲剧性》、《十八世纪

  的市民悲剧理论》、《诗学和历史哲学》第一和第二卷、《世纪末的诗意剧》和《文学阐释学导论》等。

  12.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

  J80P886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普菲斯特,M.(Pfister,Manfred),1943-著德·普菲斯特著;周靖波,李安定译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

  XiJuLiLunYuXiJuFenXi/(德)曼弗雷本书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对欧洲戏剧史上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分析。内容涉及戏剧与戏剧性、信息的多媒介多层次传播角色表演与故事叙述、舞台设计与故事时空、时空的变形与结构等,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戏剧理论的重要斩获。本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戏剧观念,也有助于完善结构主义理论建构。自1977年问世以来,其德文版已累计印刷11次,并被译为英文和克罗地亚文,在西方理论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13.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

  J809.2J928D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居其宏

  juqihong总编撰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

  ZhongGuoGeJuYinYueJuTongShi.中国歌剧文学特性历史审视与美学视野

  /居其宏总编撰;戈晓毅著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优秀剧目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著作、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14.歌剧艺术研究与经典解读

  J832H831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黄戈

  huangge著

  歌剧艺术研究与经典解读

  gejuyishuyanjiuyujingdianjiedu/黄戈著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黄戈编著的《歌剧艺术研究与经典解读》在撰写过程中充分注意歌剧中各要素的作用、歌剧的发展脉络、歌剧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外经典歌剧曲目的解读,力求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知识的掌握与技巧的提升相结合。所以本书的基本框架为:第一章至第五章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国家的歌剧发展为框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特征及代表作;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强调实践,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歌剧发展和作曲家创作歌剧的初衷、特色基础上,指导实践操作。歌剧艺术博大精深,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中外学者的歌剧艺术的理论著作与实践操作,以突出《歌剧艺术研究与经典解读》的专业性、可读性、灵活性。所以,本书可以作为歌剧教育工作者、歌剧爱好者的阅读书目,因为对歌剧艺术进行学习与研究往往需要掌握

  大量的资料文献,以更广、更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同时,本书在语言和排版上的通俗性与灵活性又能满足广大歌剧爱好者对歌剧艺术魅力的追求,而书中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也是高素质艺术品位的又一提升。

  15.中国话剧表演史论

  J824.2L898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吕双燕

  lu

  shuangyan著

  中国话剧表演史论

  zhongguohuajubiaoyanshilun: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吕双燕著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这部《中国话剧表演史论》的特色是对中国话剧表演发展历史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作者探讨的是话剧表演,但不是泛论表演的一般规律,而是从中国话剧的实际出发,研究话剧表演迄今为止的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形态特色,然后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深人进行思考。换言之,《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中国话剧表演史论》在结构上采用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相互交织的方法,历史与理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既不作大量史料的堆积,又避免了空泛无谓的议论。这也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扎实的史论功底。

  16.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

  J822W516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韦明,weiming1925-著

  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

  zhongguogejuyinyuejusanlun==EssaysonChina"soperaandmusicals/韦明著

  eng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1944年参加新四军前线剧团、曾任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演员队队长。曾在许多报刊上发表过关于歌剧的专论、评介等文章。现将这些文章集结出版。文章观点鲜明,涉猎面宽,其中不乏新鲜独到的见解和令人兴趣盎然的篇章,为我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7.中国歌剧论坛文集

  J822-532Z55(2008)

  文科馆第五书库

  团体名称

  其他团体名称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中国歌剧研究会

  ZhongGuoGeJuYanJiuHui编

  中国歌剧论坛

  (2008:北京市)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BeiJingDaXueGeJuYanJiuYuan编

  中国歌剧论坛文集

  ZhongGuoGeJuLunTanWenJi/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歌剧论论坛文集(2008)》一书收录了200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歌剧论坛”各位代表的论文、发言。“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各位代表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讨论了现今歌剧的困境和解决办法,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针对“中国歌剧现状”、“歌剧创作”、“歌剧教育”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18.咏叹集

  J822-53J573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蒋力

  jiangli著

  咏叹集

  yongtanji/蒋力著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蒋力是中央歌剧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乐评人,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他曾在文化类报刊工作10年,在北京音乐厅、北京剧院工作数年。参与策划、统筹、制作了一批有影响的各类型演出。本书是他对二十年来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发展进程的目击和亲历记录,包括报道、评论、人物介绍和创作表演体会。本书内容详实,一手资料,重在客观评介,强调切身感受,不在理论上钻牛角尖。

  19.当代戏曲发展学

  J82W852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吴乾浩,wuqianhao1939-著

  当代戏曲发展学

  dangdaixiqufazhanxue/吴乾浩著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吴乾浩先生撰写的《当代戏曲发展学》,正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认识中国戏曲当代发展规律的一个借鉴。这本专著全面地总结了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戏曲发展的历史,对当代戏曲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危机,当代戏曲发展的雅俗文野冲突、艺术的借鉴与创新变易、多元形态与审美特征的统一;对当代戏曲文学体制的发展趋势、传统剧目的神变与形变、新编古代戏的审美内涵、戏曲现代戏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以及对戏曲演出市场机制的探讨,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当代戏曲动态发展的考察,指出了某些具有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尤其作者在当代戏曲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当代戏曲文化存在形态的确切定位等章节中,对当代戏曲艺术本质特征的分析概括,可以使我们得出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形态,是其艺术体系开放性的反映,当代戏曲正是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延续发展,时代的发展,带来戏曲舞台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丰富性。但是,在这样的发展中,保持戏曲表演艺术的特质,也就是它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审美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它艺术的根脉所在。作者指出,在综合艺术戏曲中的多种艺术再也不是原来单独存在的具有独立品性的艺术,戏曲不是各种艺术的混合物。故事演化为戏剧情节,音乐变形为具体的唱腔与伴奏,舞蹈转化为程式化的身段,美术体现为布景、道具,广义的表演也要规范于戏曲舞台之内,滑稽戏、杂技武术都要丧失自身的独立价值,融合于戏曲情景之中……

  20.中国当代戏剧讲演录

  J82M198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马相武

  MaXiangWu著

  中国当代戏剧讲演录

  ZhongGuoDangDaiXiJuJiangYanLu/马相武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

  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

  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本书为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戏剧讲义,对中国当代戏剧现象、发展、成就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论述,材料翔实,对戏剧理论有所阐发。

  21.全球化与戏剧发展

  J8-532Z655文科馆第五书库

  团体名称

  其他团体名称

  中国戏剧家协会

  zhongguoxijujiaxiehui编

  江苏省文化厅

  jiangsushengwenhuating编

  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quanqiuhuagejuzhongdexijufazhanguojixueshuyantaohui(第31届

  :2008:江苏省)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全球化与戏剧发展

  quanqiuhuayuxijufazhan/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编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本书是三十一届世界戏剧节期间举办的“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中外戏剧专家的论文二十六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及其相关的话题。这些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22.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

  G04S929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孙惠柱

  sunhuizhu著

  谁的蝴蝶夫人

  shuidehudiefuren: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

  /孙惠柱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第一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23.社会表演学

  C912.1S929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孙惠柱

  sunhuizhu著

  社会表演学

  shehuibiaoyanxue/孙惠柱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社会表演学》内容简介:表演与时代——从“齿轮和螺丝钉”到“我秀故我在”、作秀与表演、表演的两面、雷锋式好事的悖论、社会表演与舞台表演、社会表演与虚拟现实、社会表演与信息时代、社会表演与西方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理论、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社会表演与中国传统:《礼记》、戏曲和“国学”复兴、儒家的“礼”和道家的“游”、法政领

  域的社会表演:规范与训练、服务型专业领域的社会表演等。

  24.实用表演学

  J812L694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刘向平

  liuxiangping著

  实用表演学

  shiyongbiaoyanxue==Performance/刘向平著

  eng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实用表演学》最为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表演创作实践,着重进行了演员对剧本分析和表演对剧本分析方面问题的阐述,这种分析的前提,都是为了进行表演的创作。书中指出,演员在创作中如何对剧本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分析,怎样实现对人物的分析、事件的分析、角色的分析以及具体的方法,对表演创作的前期工作等,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25.戏剧表演学

  J812H466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胡导,hudao1915-著

  戏剧表演学

  xijubiaoyanxue: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胡导著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本书作者联系自己一生参加的演剧实践活动“经历”(包括看戏、教学、创作、学习、科研等一切“所作、所见、所闻”的实践活动),对自己近半个世纪来所学习的斯氏演剧学说,试着从方法论上来给予验证、检验,并期望能对它们的发展作出论述。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斯氏演剧学说的五个方面,因而全书分五篇,共含二十二章。

  26.戏剧导演

  J811Z254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张仲年

  zhangzhongnian著

  戏剧导演

  xijudaoyan==Theatredirecting/张仲年著

  eng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

  《戏剧导演》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

  《戏剧导演》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国内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

  《戏剧导演》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Can061641W27.中国戏曲演剧美学导论

  J801Y17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杨非,yangfei1939-著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杨冰,yangbing1966-著

  中国戏曲演剧美学导论

  zhongguoxiquyanjumeixuedaolun/杨非,杨冰著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本书是对戏曲美学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全书分为“意象论”、“歌舞论”、“虚实论”、“假定论”、“神形论”、“情理论”、“技艺论”、“化变论”、“辩证论”、“观演论”十个方面来对戏曲美学展开深入剖析。

  28.戏剧与符号

  J80-53H496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胡妙胜,HuMiaoSheng1936-著

  戏剧与符号

  XiJuYuFuHao/胡妙胜著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本书收录了有关戏剧研究的论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四篇论文涉及戏剧符号学的研究;第二部分为舞台设计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为舞台设计评论,主要涉及“新时期”十年中国舞台美术的发展。

  29.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

  J809.2-7W448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王瑜瑜

  wangyuyu著

  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

  zhongguogudaixiqumuluyanjiu/王瑜瑜著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博雅文丛: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通过全面考察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资料,探讨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作品整理刊行时间的密切联系;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戏曲专科目录建构与发展的历程;由此论析中国古代戏曲观念。是目录学与戏曲研究结合的高质量理论著作。

  30.中国百年话剧史稿(现代卷)

  J824H83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黄会林

  huanghuilin著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

  zhongguobainianhuajushigao.现代卷

  /黄会林主编;黄会林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话剧的播种、萌芽、生长、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前,从1907年到1949年,走过了40年风雨征程。这是一条曲的、光荣的道路。现实主义是它的主流和传统,但也活跃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潮流。整部中国话剧文学发展的历史,丰富、充实,色彩斑斓,具有悠久的生命力。随着它的不断跃动,流向了社会主义时代。

  40年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中国现代话剧的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起大批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形成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力量,形成了一条战线,具有自己独立的领地。

  40年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中国现代话剧始终积极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暴露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罪恶,鼓舞着人民大众进行殊死斗争。

  40年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水平有了相当的成就与发展。

  许多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当完整地结合起来,其中杰出的部分可与世界著名戏剧媲美而毫无愧色。

  40年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中国现代话剧挣扎图存。同时,它又促进了姊妹艺术——中国电影事业的发生、发展。

  31.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J824H833D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黄会林

  huanghuilin主编

  谷海慧

  guhaihui著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

  zhongguobainianhuajushigao.当代卷

  /黄会林主编;谷海慧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分为四章。而根据特定阶段话剧文学的具体发展状况,每章又分为五节。五节中,至少会用一节的篇幅对该阶段的历史语境、理论论争、话剧活动作以概述,其余几节则致力于以潮流、现象为分类依据的剧作家的评介与话剧文本的分析。由此,《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力图以作品为中心,兼顾文艺政策的影响、戏剧观念的变革以及话剧活动的状况,对当代话剧文学的发展历史做出较为全面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个发展阶段,因时代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当代话剧文学创造过辉煌,也遭受过厄运,既产生了诸多传世佳作,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它的所有成绩,必将成为日后话剧发展的艺术资源,而它所面临过的困境,想必也能够为创作者们避免重蹈覆辙提供精神的、艺术的标示。

  32.中国戏曲概论

  J809.2W833B4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吴梅,wumei1884-1939著

  冯统一

  fengtongyi点校

  中国戏曲概论

  zhongguoxiqugailun/吴梅著;冯统一点校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戏曲概论》是吴梅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顾曲麈

  谈》和《中国戏曲概论》两部分。《中国戏曲概论》探究了戏曲理论、曲

  律、曲谱,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和散曲。资料丰富,论述

  精当,是为“专家之学”。

  33.戏剧人类学

  J809.2F382D4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陈世雄

  ChenShiXiong著

  戏剧人类学

  XiJuRenLeiXue/陈世雄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本书采取比较的方法,从西方戏剧人类学反观中国戏曲的主体性。着重研究仪式与戏剧的中间形态,并以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若干个案作为例证。提出"戏剧是人的自我实验"的论点,通过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的比较,试图建立人物的类型体系,分析了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角色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根源。并对比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表演艺术上的异同及其原因,强调演员身体是剧场空间中的身体。同时与戏剧现状的研究相结合,在考察当代西方人类学新趋势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戏剧的当代形态,并对当代

  戏剧的某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4.曲学与戏剧学

  J809.2F382D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叶长海,yechanghai1944-著

  曲学与戏剧学quxueyuxijuxue/叶长海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中国戏剧史论丛书:曲学与戏剧学》对“曲学”与“戏剧学”作了初步的理论性的界定,分别阐述了中国独特的“曲学”与“戏剧学”的起源和演化史迹。再现了中国戏剧的自身谱系,破除了以往中国戏剧论述过程中的西化迷思,真正做到了中国化与民族化。作者叶长海在解读中国戏剧的悠久历史与丰富遗产中,对戏剧史上的文化现象和学术争论,作了深入的开掘、思考和研求,提出新视点、新见解或新问题。特别是戏剧艺术在当代遇到变幻的思潮、莫测的时尚和深重的危机之际,作者对戏剧的历史传统课题和现实新课题,给予认真和谨慎的回应,以新思考和新追求,推动艺术的应变和创新。全书表述生动,引证规范,资料与考释并重。《中国戏剧史论丛书:曲学与戏剧学》对于“治史”者和“治今”者,对于艺术创造者及学术研究者均有所启发。

  35.戏剧的发生与本质

  J809.2F382D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王胜华,wangshenghua1950-2008著

  戏剧的发生与本质

  xijudefashengyubenzhi/王胜华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中华戏剧史论丛书:戏剧的发生与本质》收入作者王胜华从事戏剧研究以来的21篇论文,分为内、外编。内编为《戏剧的发生与本质》,包括《中国西南地区拟兽型始原戏剧研究》、《戏剧起源的新视点》、《扮演:戏剧的本质存在》、《祈丰仪式及其戏剧形态》、《先秦散乐与俳优演艺》等;外编为《戏剧形态研究》,包括《戏剧程式与审美阻隔》、《业余演剧及自娱心理初探》、《关于彝族拟兽古剧的艺术思考》、《市民麾下的中国戏曲》、《头颅崇拜与假面的文化底蕴》、《云南民族戏剧文化溯源》、《戏剧程式与民族剧种建设》等。前有著名戏剧研究专家叶长海为《中华戏剧史论丛书:戏剧的发生与本质》撰序,称“能至人所未至,言人所谓能言,此亦足以令人感叹”。

  36.虚拟的人生舞台:世界戏剧

  J809.1F8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付娜

  FuNa编著

  虚拟的人生舞台

  XuNiDeRenShengWuTai:世界戏剧

  /付娜编著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本书以人类戏剧艺术的发展为主线,叙述了各时期戏剧的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还介绍了世界艺术史上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戏剧大师的生平经历、艺术思想和代表作品。

  37.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

  J809.1H51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胡星亮,huxingliang1957-著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

  dangdaizhongwaibijiaoxijushilun:1949-2000/胡星亮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之一,全书除了绪论外,分为现代化曲折进程中的艰难艺术创造——中国大陆1949至1976年间戏剧与西方戏剧、张目世界视野的戏剧探索和变革——中国大陆1976至2000年间戏剧与西方戏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国走向世界——台湾、香港、澳门当代戏剧与西方戏剧这三编内容,介绍了苏联戏剧“左”倾教条的影响、斯坦尼体系在当代中国、“写真实”与“第四种剧本”等众多内容。

  38.世界古典悲剧史

  J809.1X423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谢柏梁,XieBaiLiang1958-著

  世界古典悲剧史

  ShiJieGuDianBeiJuShi==Historyofworldclassicaltragedy/谢柏梁著eng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古典悲剧的学术争辩,从地域与种族古典看近代悲剧,悲剧美学的包容与延伸,世界近代悲剧的定义与特征等。本书是一项在本专业领域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全书史料翔实、论证系统、视野开阔、文笔流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从人类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背景上,勾勒出从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后17世纪之间将近六千年的悲剧发展史略,分析了主要悲剧艺术的特点、样式和流变,并能把有关悲剧史的理论探讨和丰富的例证分析结合起来,显示了作者敢于大胆探索的学术勇气和比较丰实的专业积累,以及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全书亦应在篇章设置上进一步推敲,对前人与同辈学者的成果也应注意吸收,以使论证更趋精到准确。

  39.大学戏剧鉴赏

  J805.1-43Z833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朱栋霖zhudonglin著

  张晓玥zhangxiaoyue著

  大学戏剧鉴赏

  daxuexijujianshang/朱栋霖,张晓玥等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起普遍设置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配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包括《艺术导论》、《大学音乐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戏剧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书法鉴赏》、《大

  学戏曲鉴赏》、《大学舞蹈鉴赏》,共八本。该套教材在编写原则上,一是适当考虑各艺术门类知识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教材整体框架的设计上,将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经典作。品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各艺术门类知识完整;二是充分考虑非艺术门类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切忌过于专业化,力求做到专业知识通俗化;三是教材以讲座的形式呈现,做到深入浅出,有一定的可读性,使学生喜闻乐见。这样,以期广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提高感受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40.大学戏曲鉴赏

  J805.2-43W29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王宁wangning主编

  大学戏曲鉴赏

  daxuexiqujianshang/主编王宁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起普遍设置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配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包括《艺术导论》、《大学音乐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戏剧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书法鉴赏》、《大学戏曲鉴赏》、《大学舞蹈鉴赏》,共8本。该套教材在编写原则上,一是适当考虑各艺术门类知识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教材整体框架的设计上,将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经典作品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各艺术门类知识完整;二是充分考虑非艺术门类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切忌过于专业化,力求做到专业知识通俗化;三是教材以讲座的形式呈现,做到深入浅出,有一定的可读性,使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我们以期广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41.聆听戏剧行进的足音

  J805.2-53D12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戴平daiping著

  聆听戏剧行进的足音

  lingtingxijuxingjindezuyin==Harkentothefootstepsofdrama:戴平戏剧评论选

  /戴平著eng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内容简介

  《戴平戏剧评论选:聆听戏剧行进的足音》为“国家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研究丛书”第三辑之一种。是作者20多年来写的戏剧评论的选集,这些文章,都发表在北京和上海的各大主流媒体上,大部分发表在新民晚报的“新民剧评”专栏上。最后一部分有几篇专论,多发表在《戏剧艺术》杂志上。作者密切结合当前戏剧的生存状态,作切实的美学分析和评述,以期梳理其戏剧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全书共六章,近30万字,插图100幅左右。

  42.古代戏曲理论探索

  J805.2-53F96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傅晓航,fuxiaohang1929-著

  古代戏曲理论探索gudaixiquliluntansuo/傅晓航著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傅晓航编著的《古代戏曲理论探索/前海戏曲研究丛书》是戏曲研究专家傅晓航先生的论文精选集。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戏曲史论研究;第二,《西厢记》与金批西厢研究。作者从事戏曲理论史研究三十余年,重要论文成果尽在此书。读者可管中窥豹,一睹傅晓航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绩。

  43.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

  J805.2W857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吴瑞霞,wuruixia1952-著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zhongguogudaixiqulilunyupiping/吴瑞霞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主要从戏曲的音乐结构与剧情结构、戏曲的创作与接受、戏曲的品格与戏曲理论生成的文化语境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及批评予以理论建构。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或戏曲理论批评史的著作已经有不少,本书以核心问题为纲,史论结合,并在研究中渗透本书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超越了简单的理论批评史模式。同时,本书所着重突出的六个方面的问题,比已有相关著述更显全面系统。

  44.戏剧解读与心灵图像

  J805.2W416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王延松wangyansong著

  戏剧解读与心灵图像

  xijujieduyuxinlingtuxiang/王延松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本书是王延松导演艺术精华的汇聚。近30年导演几十部中外戏剧作品,从轰动全国的音乐剧《搭错车》到全新解读曹禺经典名作,王延松不断走向游刀有余的创造境界。这期间,王延松撰写的导演手记和理论文章,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书收入了大量剧照,传神地展现了王延松导演作品的风采。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新一代杰出导演,作者的艺术实践及其新锐思想,一定会给热爱戏剧的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45.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

  J805.1L46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廖奔liaoben著

  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

  dongxifangxijudeduizhiyujiegou/廖奔著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本书作者以穿越古今、凌跨中外的通观视野,对戏剧史上的文化交流现象进行了钩深索隐的资料分析,从戏剧观念和戏剧样式两个角度比较观照,透视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该书以中国为视点,对中外戏剧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及途径、方式展开了清晰的描述,更以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出访欧美引发的观念冲撞为典型案例,发掘了20世纪后东方戏剧的传统元素对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深钜影响。全书以翔实的材料和丝丝入扣的论述,有力地纠正了长期以来有关东西方戏剧交互关系的片面认识,对于东西方戏剧比较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46.卢卡奇论戏剧

  J805.1L784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卢卡奇,G.(LukacsGyorgy),1885-1971著卢卡奇论戏剧

  LuKaQiLunXiJu==Kritischeschriftenüberdramaundtheater/(匈)格奥尔格·卢卡奇;陈奇佳主编;罗璇等译hun

  统一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KritischeschriftenüberdramaundtheaterChinese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卢卡奇和布莱希特,都是世界哲学领域与文学理论领域的大家,人们关注卢卡奇,主要关注其中晚期的小说理论和革命思想,而作为其早期主要研究的戏剧理论(卢卡奇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戏剧理论的)却从未归类出版;人们关注布莱希特,往往关注的是他的戏剧创作,作为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理论译著也是寥寥无几,《卢卡奇论戏剧》集结了两位大家从未被译介到国内的核心戏剧评论,让其在20世纪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多元对话,文章与文章之间,亦是彼此勾连,相互碰撞的。《卢卡奇论戏剧》既适合于研究西马的学者和学生阅读,又适合于研究戏剧的学者和学生阅读。

  47.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

  J80L421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梁燕丽liangyanli著

  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

  20shijixifangtansuojuchanglilunyanjiu/梁燕丽著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本书笔者对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理论,特别是表演理论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中找出四条主要的发展线索和四次观念转型:一、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二、从剧本中心到表演中心;三、从艺术表演到文化仪式;四、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戏剧。笔者认为这四个问题基本上可以揭示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运动的思想轨迹。

  48.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

  J80Z102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张芳zhangfang著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

  minguochuqixijulilunyanjiu:1912-1919/张芳著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1912-1919)》由民初戏崩研究的背景;民初戏剧理论家;民初戏剧理论思想与形成三章构成,主要包括:民初的社会环境;民初的戏剧文化环境;民初戏剧理论界说;民初戏剧理论家群体形成;民初戏剧理论家的特征;民初戏剧理论思想等。

  49.戏剧范型:20世纪戏剧诗学(上、中、下)

  J805.1Z131文科馆第五书库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张兰阁,ZhangLanGe1955-著

  戏剧范型

  XiJuFanXing:20世纪戏剧诗学

  /张兰阁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本课题是“全国十五艺术科学规划”立项项目(原课题名称:《现代戏剧范型——100年世界戏剧的总体诗学研究》)全书三卷,45万字。有200余幅世界戏剧海报、剧照、剧场史图片。该书详细地爬梳了百年戏剧文化史、中外戏剧交流/影响史和演出史,对100年世界戏剧从戏剧文学、表导演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诗学/美学研究。不但在中国范围内填补了众多空白,在世界戏剧领域也没有系统研究的先例(国外只有个别的范型研究)。本书首次使用五维总体诗学的研究方法,涉及了十几个国家数百名剧作家的众多作品,系统地研究了12种戏剧范型,出版后可以作为专业的编剧、导演、表演和戏剧批评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戏剧学院的教学读物。本书也适合文学爱好者和戏剧院校的学生阅读(本书解读的200余部戏剧经典有相当部分在北京舞台上演出过,它们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

  50.地球村中的戏剧互动

  J805.1R715文科馆图书借阅区

  主要责任者

  其他责任者

  题名

  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荣广润rongguangrun著

  姜萌萌,jiangmengmeng1976-著

  潘薇,panwei1972-著

  地球村中的戏剧互动

  diqiucunzhongdexijuhudong:中西戏剧影响比较研究

  /荣广润,姜萌萌,潘薇著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7《地球村中的戏剧互动:中西戏剧影响比较研究》讲述了:戏剧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活动方式。从美学理念上说,西方戏剧的传统是摹仿,中国戏剧的传统是写意;从方法上说,西方戏剧主要依仗动作与对话,中国戏剧则是以歌舞演故事……这种种不同的产生源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的是不同的审美理想,构成的是不同的方法体系。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开展的历史也有些时日了,其间也获得了许多成果。但是,这一学术领域需要进行的探究远未穷尽,《地球村中的戏剧互动:中西戏剧影响比较研究》可谓抛砖引玉,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门类的研究中来。

篇四:戏剧理论史稿

  

  余秋雨山河之书

  篇一:山河之书读后观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他还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1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第一、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于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篇二: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作为余秋雨先生的忠实读者,这几年来,我几乎收集齐了他的所有作品。由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持续畅销,因此市面上有众多版本的余秋雨作品。这些作品之间关系复杂,既有纯粹的选集,又有收入部分新内容的选集,还有原版本的修订本。在收集过程中,我对这些关系复杂的余秋雨作品也梳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故写此文,作为读者购书的参考。

  第一辑

  学术四卷

  (1)原版本:《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

  (2)修订本:《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

  这四本学术专著是余秋雨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戏剧理论史稿》于

  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于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于198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于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xx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曾拟出版“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并依次更名为《戏剧思想史》、《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但只出版了后三卷。余秋雨书系第一版及第二版中,这四部学术专著依次更名为《世界经典戏剧学》、《观众心理美学》、《中国戏剧史》、《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但这两版书系只出版了四本,包括《观众心理美学》和《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另两本未出版。在余秋雨书系的第三版和第四版中,这四部学术专著依次更名为《世界戏剧学》、《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

  第二辑

  散文六卷

  (1)原版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

  (2)修订本:《山居笔记》(新版)、《千年一叹》(新版)、《我等不到了》。

  个人认为余秋雨先生庞杂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便是这六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六本文集可谓是余秋雨先生文学作品的枝干,其他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从这六本文集生发出来的,因此每当别人问我面对众多版本的余秋雨作品该买哪些时,我总会推荐这六本。这六本文集可以穿成一条余秋雨先生文学创作的主线:《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是对中华文明的梳理,《霜冷长河》则是这个梳理工作完成之后的人生感悟;《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是对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梳理,《借我一生》则是这个梳理工作完成之后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新版的《山居笔记》删去了那篇精彩的长序,加入了很多干扰纯粹阅读的图片,实为憾事。新版的《千年一叹》主要是“清除一些文字上的疙瘩”,但这些“疙瘩”所体现的都是彼时彼境,非常珍贵。因此,对于这两本书,个人均推荐原版本。《我等不到了》是在《借我一生》的基础上改写的,更真实,更简洁,但个人认为不如《借我一生》可读性强。因此,个人推荐《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可作为阅读时的参考。

  第三辑

  余秋雨书系二十卷

  (1)《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修

  订版)、《北大授课》、《君子之道》、《极端之美》、《吾家小史》、《远山长河》、《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重大碑书》、《遗迹题额》、《庄子译写》、《屈原译写》、《苏轼译写》、《心经译写》;

  (2)《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秋雨碑书》、《何谓文化》。

  余秋雨书系第一版的书目见于《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的折口处,标为“余秋雨书系选目”,共有十六卷,名为《文化苦旅》、《以路为书》、《巨人衣带》、《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我等不到了》、《你去了哪里》、《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古洞一年谈:秋雨时分》、《远方的倾听:境外演讲录》、《“石一歌”密码:中国当代诽谤史》、《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新编中国戏剧史》、《世界经典戏剧学》、《观众心理学初探》。该版书系仅出版《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本后,便又更名。

  余秋雨书系第二版的书目见于《观众心理美学》和《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的折口处,亦标为“余秋雨书系选目”,共有十九卷,名为《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欠君三拜》、《我已无待》、《文化苦旅》、《北大文化课》、《台湾演讲录》、《远方的倾听》、《大勇似怯》、《为谁写序》、《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中国戏剧史》、《世界经典戏剧学》、《秋雨碑书》、《书译离骚》、《书译赤壁赋》。该版书系出版有《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观众心理美学》和《秋雨碑书》,加上之前出版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共计四本,后又更名。

  余秋雨书系第三版的书目最初见于《何谓文化》的折口处,标为“余秋雨书系十八卷”,删去了“选目”二字,改为“十八卷”,可见拟为定本,名为《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吾家秘史》、《北大授课》、《极品中国》、《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远方演讲录》、《人生短思录》、《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重地碑书集》、《经典今译帖》。该版书系最初出版的是《何谓文化》,后出版《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时修改了装帧,书脊上增加了烫金的“余秋雨书系”字样,之后再版的《何谓文化》也改为了这种装帧。该版书系出版了前五卷后,又出版了《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

  学》四卷,但未标明书系书目。之后文化苦旅全书版的《吾家小史》出版,说明该版书系的书目已经改变,再之后《极端之美》的精装本出版,内页的余秋雨书系变更为二十卷。

  余秋雨书系第四版即为上述的二十卷版本,内页标为“?余秋雨书系?总目(二十卷)”,并在其下加了一个注:另有新编《文化苦旅》,为三十年散文自选集。其中部分篇目,选自以上书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书系里的《何谓文化》是重新修订的。

  第四辑

  小套装

  (1)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吴越之间》、《北方的遗迹》、《从敦煌到平遥》、《从都江堰到岳麓山》;

  (2)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中国之旅》、《欧洲之旅》、《非亚之旅》、《心中之旅》;

  (3)秋雨文化丛书:《千年文化》、《游走废墟》、《回望两河》、《舞台哲理》;

  (4)文化苦旅全书:《摩挲大地》、《寻觅中华》、《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

  前三种小套装已经不容易收集齐了。文化苦旅全书的后四册与余秋雨书系是重复的,并且有多种版本,如黑皮软精装版、米黄封面版、便携版、点评本等,个人推荐作家出版社的黑皮软精装版。这套文化苦旅全书的装帧也有细微修改,从第二卷《寻觅中华》起,改为了圆背,而《摩挲大地》

  则不是。

  第五辑

  选集、语录

  (1)选集:《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南冥秋水》、《出走十五年》、《晨雨初听》、《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余秋雨散文》、《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余秋雨读本》、《历史的暗角》等;

  (2)语录:《余秋雨语录》、《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余秋雨人生哲言》、《余秋雨人生哲言》(修订本)等。

  这部分作品大都是选录的第二辑中六本文集里的内容,很少有新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里面收录了一些余秋雨先生的演

  讲内容及青歌赛上的点评内容。

  第六辑

  其他

  《笛声何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文明之旅》、《何谓文化》、《QuestforChineseCulture》、《文化苦旅》(新版)等。

  《笛声何处》其实也是学术著作,收录在了《极端之美》中。《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初版时名为《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后加了个“史”字,更加准确。《QuestforChineseCulture》为《寻觅中华》的英文版。《文化苦旅》(新版)为三十年散文自选集。

  第七辑

  部分台版

  《傾聽秋雨:余秋雨今年在台灣》、《余秋雨台灣演講》、《掩卷沉思》、《人生風景》等。

  余秋雨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有台版,此处只列入无相应大陆版本的台版作品。

  第八辑

  相关

  《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藏着的中国》、《经典人文》、《吾师余秋雨》、《余秋雨有故事》、《雨前沉思:余秋雨评传》、《余秋雨评传》、《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跋涉历史山水间》、《感觉余秋雨》、《听余秋雨讲文化》、《慈溪余秋雨研究》等。

  这类作品非常之多。《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为“石一歌”写作组的一本文集,内有余秋雨先生的一篇《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余秋雨有故事》为《吾师余秋雨》的修订版。《余秋雨评传》为《雨前沉思:余秋雨评传》的新版。《藏着的中国》和《经典人文》为余秋雨先生主编。

  第九辑:小人之书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月暗吴天秋雨冷》、《秋雨梧桐叶落时:余秋雨金文明之争始末》、《问教余秋雨》、《余秋雨现象批判》、《余秋雨现象再批判》等。

  这类作品也是非常之多。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列出来,没什么好避讳的。这些书我一本没买过,也一本没读过。至于所谓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从媒体间的报道中个人已经判断出了是非,也

  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去看诋毁方的批判了,要不我还得去找相对应的反驳文

  章来看,这样浪费的时间就更多了。不过反驳与批判相比没有市场,因此这类文章连发表都很困难,更别说集结成书了。

  20xx.12.22凌晨一点

  ————————————————————————————————————————————————————————————————————————————————————————————————————————————————————————————————————————————————————————————————————————————————————————————————————————————————————————————————————

  我将余秋雨的写作历程粗略地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9年8月始,至1986年初止,历时七年,是余秋雨的第二次苦读,主要作品是《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这四卷学术著作;第二阶段,自1986年始,至20xx年夏《借我一生》完成止,主要作品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六卷散文集;第三阶段,自《借我一生》完成始,至20xx年初《秋雨合集》编订止,历时十年,主要作品是《秋雨合集》。

  这个划分,依据是写作时间,而不是出版时间,后者略迟于前者。根据这个划分,可给余秋雨的身份做不同的定位。第一阶段的余秋雨是学者,这是无可置疑的;第二阶段的余秋雨虽是作为一名作家或者文化学者为大众所熟知,但将他定位为一名行者更为合适;第三阶段的余秋雨是作者,耗多年之功,修改、补充旧作,使之更成体系。

  【第一辑】秋雨十书

  (1)学术四卷

  《戏剧理论史稿》(1983.5,上海文艺出版社)

  《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5,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1985.10,湖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创作工程》(1987.3,上海文艺出版社)

  (2)散文六卷

  《文化苦旅》(1992.3,知识出版社)

  《山居笔记》(1998.9,文汇出版社)

  《霜冷长河》(1999.3,作家出版社)

  《千年一叹》(2000.5,作家出版社)

  《行者无疆》(2001.10,华艺出版社)

  《借我一生》(20xx.8,作家出版社)

  (3)选本与修订

  《文明的碎片》(1994.5,春风文艺出版社)

  《秋雨散文》(1994.10,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1995.12,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冥秋水》(2001.5,海天出版社)

  《晨雨初听》(2001.8,文汇出版社)

  《山居笔记(新版)》(2002.1,文汇出版社)

  《千年一叹(新版)》(2002.10,作家出版社)

  《出走十五年》(2002.11,云南人民出版社)

  《笛声何处》(20xx.6,古吴轩出版社)

  在写作的第二阶段中,除了港台版和外文版的散文集外,大陆还陆续出版了十余种选本。除了上面列出的九种外,上海文化出版社曾于20xx8月以同名港版书为基础出版了一套摄影珍藏版的“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系列丛书,共四册,即《吴越之间》、《北方的遗迹》、《从敦煌到平遥》、《从都江堰到岳麓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曾于20xx出版了《中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和《大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这些版本,流传不广,影响较小,我也没收藏,故未列出。

  【第二辑】从十书到合集

  《余秋雨散文(插图珍藏本)》(20xx.5,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秋雨人生哲言》(20xx.1,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的脸谱:余秋雨语录绘本》(20xx.2文化艺术出版社,)

  《寻觅中华》(20xx.5,作家出版社)

  《摩挲大地》(20xx.5,作家出版社)

  《余秋雨语录》(20xx.1,中国文史出版社)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史》(20xx.1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等不到了》(20xx.5,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20xx.6,岳麓书社)

  《何谓文化》(20xx.9,长江文艺出版社)

  《文明之旅》(20xx.12,群言出版社)

  《文化苦旅(新版)》(20xx.4,长江文艺出版社)

  自20xx年8月《借我一生》出版始,至20xx年8月《秋雨合集》出版止的十年间,余秋雨作品的出版极为混乱。这种混乱,有旧作修订,有更换书名,有重复编选,不一而足。各个版本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以上所列,是比较重要的十二个版本。

  与以上罗列的十二个版本相比,未列入的版本就更多了:

  “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计划4卷,只出了3卷)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4卷)

  “秋雨文化丛书”(4卷)

  “文化苦旅全书”(计划6卷,暂出5卷,且后43卷与“合集”雷同)

  【第三辑】秋雨合集(20+3卷)

  《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君子之道》、《吾家小史》、《冰河》、《北大授课》、《极端之美》、《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篇三:余秋雨作品合集

篇五:戏剧理论史稿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增订本)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增订本)谭帆、陆炜

  著横排繁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8?出版118.00元978-7-5732-0035-序齐森华谭帆、陆炜合作撰写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2005年华东师范?学出版社再版了修订本,今年,本书的增订本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部已经问世近三?年的学术著作,?今仍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可,仍具有学术?命?,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我因与两位作者有过数年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的因缘,长期以来谊兼师友,他们不允我年迈?衰的推辞,执意嘱我为新版作序;我当然不忍拂两位作者的美意,只好勉强就再次翻阅书稿的?得和他们这些年来的治学情况,谈?点未必妥当的感想。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4?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5年12?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个很少有?涉?的研究领域,但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却?常红?,连续出版了赵景深先?的《曲论初探》、夏写时先?的《中国戏剧批评的产?和发展》、余秋?先?的《戏剧理论史稿》和叶长海先?的《中国戏剧学史稿》等多种论著。这对于后?继续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既是?种便利,更是?种困难。因为在学术研究中筚路蓝缕、开拓新域,诚然是艰?的;但要在前?的研究基础上进?步突破,有所超越,更是?个极?的难题。就我所知,谭、陆两位当时在撰写这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的过程中,?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在前?的基础上独辟蹊径。经过?段时间的苦苦思索,他们决定不?前?的?路,?是选择了?条充满挑战性的研究路径。他们有意识地试图在理论史的研究思路和叙述模式上作出新的尝试,这就是?论框架以“曲学”“叙事理论”和“剧学”三?体系为辐射中?,突出古典戏剧理论的精髓和民族特?;论述?式以历史分期为经,以理论问题为纬,从?以?种全新的视?,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古典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就我们熟知的同类著作来说,这在当时?疑是?种新异的理论史的范式,也应该说是?次较为成功的创新探索。三?来年过去了,?今我仍然觉得这种创新是可贵的、有学术价值的。我以为?部著作的吸引?就在于特?,没有创新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在理论批评史的体例上,每个学者完全可以做出富有学术个性的选择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领域中形成?种多元并存、互竞其长的??勃勃的局?。著名经济学家孙冶?先?说过这样?句话:在同志关系上应强调“求同存异”,在学术问题上应强调“求异存同”。这确实说出了做?与治学的真谛。前些年来,我们常常听到不少学者感慨与惋惜中国?论的“失语症”,思考与探索如何对传统?论加以现代转换,古为今?。实际上,这?者是?个问题的正反两?,因为学术界觉得,当代世界的?学理论失去了中国的声?,中国的?学理论丢失了本民族的传统,所以才呼唤要对中国传统?论作现代转换。现在回过头来看,谭帆和陆炜早在?三?年前,便?于寂寞,不畏艰难,已经在默默从事传统戏剧理论的本?化阐释?作,以激活优秀的传统?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点、中国特?的戏剧理论体系。我以为,两位作者以“曲学”“叙事理论”和“剧学”三个系统来概括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确实独具识见地抓住了古典戏剧理论的核?与关键。正如两位作者所?,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实质是“诗”,它的外在形态是“以曲为本位”,通过“诗”与“乐”的有机结合,达到情节结构与?乐结构的和谐统?。因?“曲学体系”探讨的理论对象?然地向?韵、格律、词采三??展开,形成曲韵、曲律、曲论三??的格局,?核?问题则是“曲”的作法和唱法。众所周知,古代“诗”与“乐”相结合的?学体式,?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诗经》、汉魏的乐府、唐代的律绝、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包括剧曲、散曲或民间?曲)等,在各?的发展过程中,??不

  是与“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合乐这?点上,古代的诗、词、曲有其内在统?的性质。但“曲学”?有??独特的内涵,?如宫调的选择、曲牌的配置、宫调和曲调的?乐特?与所表现的情感及事件的关系等等。所以对“曲学”的探讨只有将其放在古代诗乐传统中加以系统考察,才能真正揭?其独特的内涵,以及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发展。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戏剧叙事理论的研究也是有独特贡献的。在当前学界,运?西?叙事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说的可谓?常热闹,但?部分的研究,?论是观念体系、对象选择,还是在论说框架、分析模式,与根植于中国传统?化的古代戏剧?说有较?的间隔与错位。?谭帆、陆炜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研究始终关注古代叙事理论的独特性,认为古代叙事理论是在史官?化的孕育中?成的,史官?化是古代叙事理论的发源地,多??影响了古代戏剧的叙事理论;同时,在古代戏剧的叙事理论中,视戏剧为“寓?”的认识?乎是戏剧理论家们普遍信奉的观念。在这种艺术精神的影响下,古代戏剧家通常把戏剧当作寄托情志、抒情写愤的载体。同样,本书对“剧学体系”的探讨也是在把握戏曲是?种?度综合的艺术样式和扣住其“歌舞演”的形态特性来展开探讨的,如果不紧密地联系中国传统?化和传统美学,?仅依据西?的编、导、演的艺术理论来加以评判,是很难把研究推向深?的。可以说,这部论著在对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研究中,提炼出了具有本?特?的戏剧理论观念,为全?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体系夯实了基础。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拥有如此丰富、明确的见解,不仅可称发达,?且?以与西?戏剧理论相?照,因为在众多的戏剧美学问题上,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都有??明确的理论,并且富有我们民族的特?,这是前?留给我们宝贵的?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重读《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我仍然觉得两位作者对古典戏剧理论的本?特?与成就??所作的探索确实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从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的特?和贡献,引出了中国?论“失语症”的话题,我们益发感到,提倡古代?论的现代转换,不仅是个历史话题,更是?个关系到当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我?直认为,我们提倡世界性的?学对话或?学交流,但这种交流与对话,要??于本??化与?学,是以西学为参照,??以西学为坐标。20世纪中国的学术?化在很?程度上是西学冲击下的产物,对西学的响应也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化的重要特点。在这样?种特定的学术?化背景下,中国?论怎能不患“失语症”呢?实际上,任何形态的交流,?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只有在同等实?的状态下才可能趋于公正平衡。经济领域是如此,?化与?学的交流也是如此。哪?个国家的?学及其优秀作家,不是依仗??独特的?化?壤,依仗??与众不同的艺术创造,?最终成为可供全?类交流的?学财富?所以,医治中国?论“失语症”,最根本的办法恐怕只能是加强中国传统?论的研究,努?探索古今?论的现代转换,建设具有民族特?的当代?艺学。从这?点上来讲,谭帆和陆炜对中国古典戏剧理论所作的研究,?疑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与借鉴。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所阐述的观点,所运?的研究?法,都富有建设性、启发性,有助于开拓?们的思路,也可以诱发?们继续探索和深?思考的学术热情。为此,我乐于再次向??读者推荐。据我所知,?概在这本着作完成以后,谭帆的研究领域渐渐由古代戏曲转移到了古代?说,先后出版了《中国?说评点研究》《中国古代?说?体?法术语考释》和《中国?说史研究之检讨》等?部颇受学界赞誉的研究著作,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重?研究项?“中国古代?说?体史”也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我认为,从古代戏曲研究到古代?说研究,谭帆的研究对象虽然在转换,但其研究?的和主旨显然是?以贯之的。因为?论是?说评点研究,还是?说术语研究,抑或是?说?体史研究,贯串其中的研究理路,依然是以回归中国?说的本?存在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对古代?说本?语境的阐释,对古代?说整体?貌的梳理,来构建具有民族特?的理论思想体系。陆炜从在南京?学中?系随陈?尘先?、董健先?攻读博?学位起,研究重?转向了中国现代戏剧史,多年来,他在?汉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古代戏曲的研究不再处于他研究的中?位置,但从本书附录的《李渔戏剧结构理论批判》??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戏曲的研究仍然延续着?贯的传统,既有宏通的视野,?有理论的深度。时间过得真快,在我的记忆中,陆炜应该年逾七旬,谭帆也已过了“?顺”之年。我祝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好的成绩,更祝福他们健康快乐。2021年5?20?草于沪西?粟斋

  ?录序/

  齐森华绪论 学术史之回顾?、戏剧理论的研究历史?、戏剧理论史的叙述模式

  三、戏剧评点研究之检讨四、戏剧理论研究之展望第?章 中国古典戏剧与戏剧理论第?节 戏剧理论史概述第?节 戏剧史与戏剧理论史之关系第三节 戏剧形态对戏剧理论构成的影响第?章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宏观系统第?节 戏剧理论形态的发展轨迹第?节 戏剧观念的历史追踪第三节 戏剧理论的三?体系第三章 曲学体系第?节 曲学源流考述第?节 完善系统的曲学体系第三节 声?之道第四节 本?论第五节 唱论第四章 叙事理论体系第?节 叙事理论源流考述第?节 虚与实第三节 寓?:戏剧故事的本体观念第四节 “奇”:情节论第五节 类型:?物论第五章 搬演理论体系第?节 搬演理论源流考述第?节 搬演理论的基础观念第三节 程序化、技艺化的导演?法第四节 “才、慧、致”:演员的素养第五节 由“传神”?“进于道”:表演的理想境界第六章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审美理想第?节

  传奇美与古典戏剧理论的审美理想第?节

  教化与?情:古典戏剧理论审美理想之?第三节

  和:古典戏剧理论审美理想之?第四节

  雅:古典戏剧理论审美理想之三第七章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美学史地位第?节

  问题的提出

  第?节

  发达系统的古典戏剧理论第三节

  古典戏剧理论的中国美学史地位第四节

  古典戏剧理论的戏剧美学价值附录?:李渔戏剧结构理论批判/陆炜附录?: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谭帆附录三:论《

  牡丹亭》的?性批评/谭帆附录四:新世纪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张建雄主要参考书?后记重版后记增订本后记

  增订本后记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增订本,这是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1993年)、华东师范?学出版社修订版(2005年)以后的第三次刊印。?部写作于三?年前的?书得以?版再版,除了得到华东师范?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持之外,也与这部?书在学术界尚有?定的影响,仍有读者的需求相关。但此次促使我产?增订之念的则是两个?学术的因素:?是经费。当下?校教师?多有?些科研经费,但经费使?之严苛、开资之限制到了令?瞠?的地步。恰巧我?上也有?笔已超时的经费,学校社科处多次暗?“即将收回”,且直接发来了回收经费的账号。情急之下便想到了出书,好在出版相关成果是经费使?最为堂皇的理由,于是就有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合作。?是出于对繁体横排这种形式的偏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拙著《中国古代?说?体?法术语考释》之后,我?常喜欢繁体横排这种形式,“繁体”的古雅风格,“横排”的阅读习惯,两者合?,真可谓古代?史研究论著出版之?选形式。继本书之后,《中国?说评点研究》也拟出增订本,当然也是“繁体横排”。为增订本书,我重新细读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让?稍感宽?的是本书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论著,但尚未过时,其基本观点和论述?式还有?定的新意。本书的不?在于史料的局限,因当时可资使?的数据相对有限,主要依赖?卷本的《中

  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和戏曲评点、戏曲序跋等史料。细?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注释?量来?《集成》,这的确是?可回避的事实。当然,《集成》所收毕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以此为主要论述对象和数据源,所得出的结论其实也能说明问题;且本书着?的是理论体系,这?体系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集成》所收的那些理论名著之中。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体系是我们经过长期思考后归纳出来的,我们试图阐释和回答的是这?体系“是什么”这?中?论题,本书在很?程度上确实回答了这?问题。本书的增订?作主要是研究框架的调整和研究内涵的增补。如我们增设了“绪论”,采?我发表在《

  ?艺研究》2000年第1期上的《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标题改为“学术史之回顾”;因该?涉及的仅是20世纪的研究状况,故以我学?张建雄博?(现任职于江苏师范?学?学院)撰写的《新世纪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为附录,这篇论?可视为《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的“续篇”,但该论?涉及的时段是2001?2017年,故收?本书时?增补了2018年?2020年的研究情况。原书的“主要参考书?”仅收录了1993年以前的成果,这次修订也增补?2020年,以给读者?个相对完整的书?。另外,我们还把上?版的《结论:中国古典剧论的美学史地位》改为?章,题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美学史地位”。附录部分则增加了陆炜近期发表的论?《李渔戏剧结构理论批判》。此次增订的另?个重要的?作是?字的修订和注释体例的完善,客观地说,经过修订的?字?以前更为精练,注释体例也更为统?。全书的分?没有变化,绪论和第?、?、三、四章,由谭帆撰写;第五、六、七章,由陆炜撰写。本书的增订由谭帆独?完成。最后说?句感谢的话,感谢我的导师齐森华教授,这部书的写作就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此次增订,?劳烦他撰写了序?;数?年来,齐?师?直关?我的?作、?活和?体,师?之间可谓情义绵长;?今齐?师已??六岁?龄,精神依然矍铄,祝福齐?师快乐、健康、长寿。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克勤先?和奚彤云??的???持。感谢责任编辑钮君怡?姐的?勤付出,她的认真和执着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感谢常熟理?学院师范学院的?庆国博?,他为本书的引?核对和注释规范做了?量的?作。2021年5?20?改定链接阅读

  中国?说史研究之检讨谭帆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6?978-7-5325-9652-298.00元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