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3篇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3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15 10:15:02 点击: 推荐访问: 失真 现象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3篇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  一、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1.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3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3篇

篇一: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

  一、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1.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实现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健全的人格素养、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以及胜任工作的创新素质。可见,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相结合,通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涵养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多元化教育方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着眼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公民素质等综合素养,引

  1/7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发展素质教育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

  略任务。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赖公民个体的现代化水平,反之,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的现代化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与成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现代化影响深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推动其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进而促进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二、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1.素质教育地位边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20XX年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国家政策层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地位得以确立,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状态仍

  2/7

  不充分、不平衡,发展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并未有效确立。作为“一把手工程”,素质教育在部分高校工作清单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发展素质教育往往有“名”无“实”,领导重视不够、教师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实,机制建设不全,缺少从战略全局角度思考谋划素质教育,导致素质教育工作表面化,工作成效虚无化。同时,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地位弱化。

  2.素质教育目标模糊化。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合理构建,教育目标又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素质教育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存在一定泛化与模糊化倾向,一是缺少对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发展取向片面化,部分高校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弥补专业教育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或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甚有高校将其仅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简单归类的做法无益于素质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二是忽视学校的办学特色,素质教育目标和高校教育目标缺乏有机融合。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缺少与自身办学特色的有机融合,机械地将素质拓展教育的目标整合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方面,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创新性与特色性。

  3/7

  3.素质教育内容分割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各素质密切相连、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部分高校素质教育整体效应发挥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素质教育内容存在顾此失彼或重彼轻此现象。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并未跳出培养“专才”的窠臼,“通才”教育实践弱化,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重身体轻心理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素质教育

  未有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标准与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中体现不足。三是素质教育偏课程轻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是目前的素质教育以课程学习教育为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较低,理论实践训练不足。

  4.素质教育路径孤立化。由于受高校传统办学体系的影响,多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呈现一种“孤立化、片面化”态势。一是素质教育偏“生”轻“师”。多数高校素质教育以学生群体为主,忽视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而且教师引进往往以科研水平为考核主要指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相对虚化,不利于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在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部分高校采取课程考试方式,甚至以分数论高

  4/7

  低,难以全面客观判定学生素质真实情况。三是素质教育组织力量分散。部分高校素质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及体育课程等专任教师承担,并未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组织体系,育人合力发挥不足。

  三、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1.融入办学特色,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首先,结合地域特征、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属性分类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定素质教育特色化定位,制定素质教育标准,致力于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目标。其次,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精心设计素质教育内容,萃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教育内容,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和以正心尚德为核心的高尚品格作为素质教育重点,提升素质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形式,注重探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多元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因材施教,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篇二: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四增加教育的投入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正文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其中,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在实践中推行,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是我们当前发展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力的问题1.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都较为深,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文化课程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远远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落后于城市来说,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课程的水平,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在疑虑,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目系统的理论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1.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当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2.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政策、招生政策、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但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1.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由于历年来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而不重视音、体、美等教师的培养,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对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文体器材不足,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而是以传统的形式,如跑步,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不能及时发现、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难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进行精英教育,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全面的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即把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的素质教育上来。(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四)增加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这势必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GDP比重较低,最近几年终于提到4%左右,相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同时,在素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例如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培养等工作。(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教师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需求政策、实施等同步的发展,尽管目前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成功实施的模式,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责编金东)

  

篇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篇四: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二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1提高素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将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地被引进到现在的教育教学当中来。但由于在素质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创新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轨等诸多问题,引发了我对目前大学素质教育困境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公平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此杨叔子院士概括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过弱的文化陶冶。”因此,我们就素质教育谈到以下几个方面:二、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学生评价标准体系不合理我国素质教育目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学生的成绩说明一切问题,任何事都与成绩挂钩,考核标准太单一,这样考核对很多学生是不公平的。(二)创新能力比较差当代大部分学校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不具备起码的实践能力,只能是摇头晃脑背诵之乎者也,大谈理论而不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然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口述者”,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实干能力的“出力者”(三)理论与实践脱轨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我们现在空有理论,不会运用。导致的结果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轨,学校就培养了许多高学识低能力的学生。二、改变大学素质教育困境的对策(一)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此代替单一的学业成绩的评定,是大学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环节,是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二)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校园氛围我们在教育中要营造一个人人说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造,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探究的精神。(三)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理论实践的平台在学校里很多理论没办法用实践检验,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让我们去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轨。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努力加以解决:第一,必须引起学校的领导的重视。。第二,学校要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第三,国家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就业对策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学校不够重视实践部分,学校就业指导培训有待加强实习与见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学校没有建立固定完善的实习基地,大多数是自己外出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实习都有一些较普通的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关键词:毕业生

  (二)大学毕业生基本技能有待提高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今后要一方面抓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抓毕业生技能的提高,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实用文体(如策划书、合同书、会议记要、市场分析报告、广告文本等)写作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对策

  (一)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1、提高素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

  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将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2、转变观念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

  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用人单位的结构看,大型企业处于转型期,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所以对人才需求量不会很大,而国家公务员也要通过考试才能跨过门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篇五: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柳斌同,他在“关于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正式出版刊物中首次出现的“素质教育”是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署名言实的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国内和国际背景。国际方面,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竞争变成了从军事、政治领域内的竞争转变为了以人才和科学为主体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日益提上了日程。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全面转为市场经济。为了与市场经济相对应,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2.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及演进。

  国家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素质教育纳入政策和法律的范围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993年颁布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随后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最高层面的教育决策;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则得到了确认。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20年以来,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1999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对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颁布文件,从思想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7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在于教育部门监督制度和校长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的系列文件。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先后颁发了从法律层面来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期间也做了不少的修订和改革,在实践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推行仍然局限于教育内部。人才的培养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仅仅针对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素质教育脱节。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第二,对素质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够。素质教育是在国际对人才的需要影响我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不明确,对素质教育的解释也不能夠很好的进行说明,素质教育内容不明确,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也存在理论支持,这种产生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万能化”。1994年6月17日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和政策制定部门无论是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都制定了主张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而且,全面否定“应试教育”。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政策的内涵。

  第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中缺少分层分类和分步实施的操作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归地方负责,因而统一推动素质教育会造成:教育基础差、发展慢的地区无法实施,而基础好、发展快的地区难以突破创新,这不仅会扩大城乡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也影响一个地区之内不同学校的分类目标引导,产生学校同质化问题。

  三、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改进

  针对素质教育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素质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进行政策创新。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不断地提出基于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应的新的方法和执行体制,不局限于过去的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地深化基本理论,创造出新型的、多方面的素质教育。

  第二,进行政策完善。完成自上而下的政策自身的评价机制,对素质教育政策中合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提取精华,仔细研究;对于政策中不合理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地方进行修正,提出新的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在政策中,明确素质教育具体目标,明确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细化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整合政策资源。

  第三,制定配套政策。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根据各地方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合地方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协调好社会、学校、家庭在素质教育的关系,保证政策推行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第四,新的教育观念的辅助。素质教育政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的教育发展也应该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制定一些新的政策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一些新型的教育前沿理论也可以增加到政策中,促进政策的发展。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都可以添加到素质教育政策中来,辅助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

  参考文献

  [1]潘苏进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

  [2]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

  [3]何善平论素质教育政策形成的维度及其价值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4]张扬生朱纷论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

  

篇六: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注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时,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歪曲执行政策,导致执行偏差。3.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效益特别是短期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判断活动价值的基本标准。市场经济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最好是毕业生一上岗就能顺利地处理日常工作。对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体而言,这种现实性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不仅仅是个素质问题,越简单的工作对素质的要求较低,而对熟练的要求却很高,在这种简单劳动面前,受教育的高低与其工作的绩效之间在短期内没有很高的相关度。教育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教育不能简单地适应经济生活,这种适应要具有创造性,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适应经济生活,而绝不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学一些实用技术。(三)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和制约是深远的,直接表现在政策执行方式、方法、态度和效率等方面。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物质经济关系、对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的经验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它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心理态势直接影响到政治行为。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消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提高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正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提高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一般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素质。对应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言,它突出要对全民进行教育,普及教育;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功能或实用功利而言,它突出教育自身的特点。素质教育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错误地把素质教育简化为劳动技术教育、艺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知识教育,从微观的、具体的或者细枝末节的方面去考虑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社会观念、社会心理态势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失真。同时,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实行富有创新、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惯性进行教学,教师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框架“同化”新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提高。总之,作为公共政策的素质教育政策,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由于受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分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消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这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实效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张爱阳.公共政策执行失真浅析[J].探索与争鸣,2006(1).[2]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七: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作者:刘姗旻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14期

  【中圖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4-0042-01

  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柳斌同,他在“关于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正式出版刊物中首次出现的“素质教育”是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署名言实的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国内和国际背景。国际方面,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竞争变成了从军事、政治领域内的竞争转变为了以人才和科学为主体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日益提上了日程。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全面转为市场经济。为了与市场经济相对应,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2.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及演进。

  国家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素质教育纳入政策和法律的范围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993年颁布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随后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最高层面的教育决策;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则得到了确认。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20年以来,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1999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对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颁布文件,从思想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7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在于教育部门监督制度和校长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的系列文件。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先后颁发了从法律层面来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期间也做了不少的修订和改革,在实践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推行仍然局限于教育内部。人才的培养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仅仅针对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素质教育脱节。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第二,对素质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够。素质教育是在国际对人才的需要影响我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不明确,对素质教育的解释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说明,素质教育内容不明确,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也存在理论支持,这种产生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万能化”。1994年6月17日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和政策制定部门无论是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都制定了主张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而且,全面否定“应试教育”。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政策的内涵。

  第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中缺少分层分类和分步实施的操作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归地方负责,因而统一推动素质教育会造成:教育基础差、发展慢的地区无法实施,而基础好、发展快的地区难以突破创新,这不仅会扩大城乡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也影响一个地区之内不同学校的分类目标引导,产生学校同质化问题。

  三、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改进

  针对素质教育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素质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进行政策创新。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不断地提出基于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应的新的方法和执行体制,不局限于过去的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地深化基本理论,创造出新型的、多方面的素质教育。

  第二,进行政策完善。完成自上而下的政策自身的评价机制,对素质教育政策中合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提取精华,仔细研究;对于政策中不合理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地方进行修正,提出新的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在政策中,明确素质教育具体目标,明确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细化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整合政策资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第三,制定配套政策。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根据各地方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合地方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协调好社会、学校、家庭在素质教育的关系,保证政策推行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第四,新的教育观念的辅助。素质教育政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的教育发展也应该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制定一些新的政策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一些新型的教育前沿理论也可以增加到政策中,促进政策的发展。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都可以添加到素质教育政策中来,辅助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

  参考文献

  [1]潘苏进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

  [2]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

  [3]何善平论素质教育政策形成的维度及其价值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4]张扬生朱纷论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

  

篇八: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第一章绪章1.1选题原因与研究目的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它的片面性,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国教育别无选择,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展开,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都存在着误区。例如,现在的许多同学们都抱怨着作业太多,迫于考试竞赛的压力而不得不发展特长,而在同学的道德素质方面更是被忽略。那么到底是素质教育的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误区,本组同学对此展开调查与研究。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定义,初衷和现况2.1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不过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021年-2022年最新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以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2什么催生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现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发挥指导与解释功能,对未来教育也将发挥预见和设计功能。素质教育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能从根本上、实际上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应试教育”是在尚未进入高学历社会的国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各国对这种教育现象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如下几个特点是共有的:首先,以追求升学和升学率为主要教育目的;其次,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再次,教育评价主要采用封闭化、程序化、划一化手段,主要考核掌握基础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水平。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大体上界定:所谓“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的,以“背书”为主、片面应付考试的教育。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是应和数以千万计的广大学生的升学欲望和社会上的“升学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发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对国家教育方针、制度、政策的“误用与背离”,它的滋长与蔓延,长期以来导致“考分万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高收费、择校、义务教育阶段办重点学校等弊端,几十年来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3素质教育的现状通过问卷的了解,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确是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了学生的课外兴趣。但是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才多艺’上,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发展,致使学生外表变得“多才多艺”但内里却仍是体质偏弱,素质较低的现象。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已经将最基本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排除在外,违背了素质教育发行时的初衷。第三章:调查的结果与研究

  第三章调查的结果与研究

  2

  2021年-2022年最新

  3.1身边的实际调查结果本小组共发行问卷164份,其中为4份废卷排除在统计结果之外。以下是调查结果

  是否了解素质教育

  39%了解不了解

  61%

  平时是否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1%

  99%

  参加不参加

  是否为自愿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

  47%53%

  自愿被迫

  3

  28%21%

  目前学校的压力怎么样

  2021年-2022年最新

  压力大

  压力小

  51%

  一般

  学校的缺点有哪些

  5%33%

  33%作业太多减弱学习兴趣忽略道德品质阻塞了爱好发展

  29%

  学校教育的优点在哪里26%

  35%

  31%

  8%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道德修养发展特长提升成绩

  4

  如果素质教育使课程减少,你愿意将时间花在哪一方面2021年-2022年最新

  19%

  21%

  60%

  课外学习发展爱好放松

  3.2素质教育所产生的问题3.2(1)素质教育成为课外学习版的应试教育

  通过问卷的分析,我们小组了解到许多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要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文、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音、体、美上。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并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技艺为前提,而非如应试教育般,较为强迫的使学生学习。而通过问卷的分析,许多同学如学习语数外一般,去学习其他技艺,这非但没有改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反而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学生的道德品行的方面更是被淡化,这使得琴棋书画洋洋精通的同学并不缺乏,但能够真正懂得尊老爱幼,礼让谦逊等中华美德的同学却少之又少。3.2(2)素质教育就是减负

  此外,本小组经过了解在一些学校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却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大误区。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背景缺乏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3.2(3)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形式

  而在另外的一些学校,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进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于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对素质教育

  5

  2021年-2022年最新

  缺乏清醒的认识,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短期行为,因而口头上挂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搞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3.3所产生的原因3.3(1)对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无法掌握主要原因首先是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二者缺一不可。3.3(2)素质教育的不够全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3.3(3)对于素质教育缺乏全面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背景缺乏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3.4中外素质教育对比

  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许多教育专家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不妨看看国外成功的素质教育模式,或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3.4(1)新西兰的阅读教育

  新西兰的阅读教育堪称世界一流,该国学生在国际作文比赛中得分最高,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经常慕名去新西兰取经。

  新西兰实行“整体语言教学法”,让儿童在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上下文推测出新单词的意义,从而记住它们。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期的作文强调文章的思路和意义,而不拘泥于单词的拼法和文章语法。

  6

  2021年-2022年最新

  充分保证课堂学习时间,是取得阅读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新西兰的儿童每天有半天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直到他们都能流利地读写。3.4(2)意大利的工艺教育

  意大利北部的勒佐艾米亚城内,有一座少年工艺教育学校,用玻璃装饰得通透明亮,宛如一座漂亮的花园。这里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工艺品——瓷砖贴成的海马、珠子串成的人物、泥塑的树木和纸做的树叶等等。

  意大利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目前,仅勒佐艾米亚城内就有33所工艺教育学校。这些学校招收少年和幼儿,帮助他们从娱乐中学会各种技能,了解外部世界。

  下面是一幕生动的教学情景:一天上午,孩子们正在上工艺课,一名4岁的儿童正在往树上粘贴树叶。这时老师走过去,问他是否注意到了树叶正反两面的差异,然后耐心地向他解释树叶两面的不同组织和纹理。之后,这位小朋友又仔细地观察了这些树叶,最终选出最相匹配的两片树叶。3.4(3)日本的科学教育

  自1989年起,日本教育部门就宣布开始第三次少年科学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方向是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多年来,日本的科学教育注重实践,在学习抽象理论之前,要先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麦克斯韦电磁法则时,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安装电磁炉,老师决不会代替他们去做。四年级学生还会把家用电器带到学校修理,他们就这样通过实践,知道了什么是电、电路和电动机。

  第四章所的成果4.1建议

  其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同时,完善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其二,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其三,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其四,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

  7

  2021年-2022年最新

  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

  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

  其五,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认真执行"减

  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

  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

  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其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课程

  和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

  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4.2结论

  素质教育,这是现在上海的主要教育方针。然而素质教育已经将最基本

  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排除在外,在这个课外班满天飞的时代,缺乏的不是

  现在的“素质教育”,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学

  会分享和友爱,因此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这也使素质教育变得

  狭义,用应试教育般的方法去逼迫学生课外发展,但抛去了素质教育的最大

  核心:素质。

  虽然现在的素质教育还不够全面,完善,但是它的诞生已经极大的改变

  了教育的现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附录

  后记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十分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也希望得到指正。

  首先要感谢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李鸿娟老师。她为我们指导了课题的制

  作与研究方向,还为我们指正了不足。

  其次还要感谢参与调查问卷的各位同学,是你们提供给了我们宝贵的数据,

  以及刘田同学的家长,为我们发放了部分问卷。

  最后,我们每位成员也要互相感谢,课题的成果是大家努力的成果

  再次感谢以上帮助我们的人,也期待下次课题活动的再次合作!

  问卷

  素质教育课题小组问卷

  1您了解素质教育吗?

  A知道

  B不知道

  2您觉得目前的学校教育压力大吗?

  A压力很大

  B一般

  C压力不大

  8

  2021年-2022年最新

  3您平时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吗?

  A参加

  B不参加

  (选A者答)您是自愿参加的吗?

  A是

  B不是

  4您是怎样看待各种竞赛的?

  A.很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5如果素质教育使课程设置减少,你愿意花时间在哪方面?

  A课外学习

  B发展个人兴趣爱好C放松自己

  6您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的优点有哪些?(可多选)

  A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B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C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D能提升学生的成绩

  7您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的缺点有哪些?(可多选)

  A作业太多

  B减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阻塞了学生个人爱好的发展D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谢谢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陈夙

  2如果教师不去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品味每篇课文各具风采的精髓和领悟作

  者的创新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陈夙

  9

  

篇九: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PolicyandRegulation课程编码:

  14112D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32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力求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当今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的结合。

  2、课堂讨论:本课程初步制定了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通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研究作基础。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构建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分析理论问题。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对教育政策法

  1

  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分析。

  2、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述观点、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

  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理论

  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实施评价。

  6、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7、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

  影响作用。

  8、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要求实践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评价、检验

  其有效性的关键。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解释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身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

  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

  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达到

  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确保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

  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9、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

  (1)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教育调查,了解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体现民主、平等、人本、有限

  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

  (2)搜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调查当地小学教育体制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写出调

  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分析。

  (5)调查一所小学,系统了解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了解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分析。

  (6)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了解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

  时成绩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2

  五、学时分配

  早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讲授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习题讨论课外

  小计

  作业题量

  备注

  V

  V

  4

  1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V

  V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V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V

  V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V

  3

  1

  3

  1

  4

  1

  3

  1

  第八章

  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V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V

  3

  1

  3

  1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V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V

  V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V

  3

  1

  3

  1

  3

  1

  合计

  32

  10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

  

篇十: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大学生-素质教育弊端与改进措施(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取向与创新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向上存在若干误区,有待澄清。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大力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误区;取向;创新一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有所偏颇。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譬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素质教育并非是要运用统一模式去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使其在各个领域无所不能,而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受五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提倡专业对口,学生从高中时期开始产生文理分化。这一分化致使一些擅长文科的学生,对天文地理毫无兴趣,对先进科技全然不知;而理科生对中外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精髓未曾涉及。老师们过分重视学科成绩,而使教学模式僵化,这样的不全面纵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会有华罗庚的理性头脑,爱因斯坦并非通透古今。我们需要提倡的是一种重视所长,同时补其所短的素质教育,在这其中同

  2

  样重视包括美学,乐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成人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周遭人的灌输,拓宽视野。教育取向上,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其次,部分的教育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免试教育,这也有悖素质教育提倡者的初衷。一些大学将学生课业之外的活动视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夸大了这部分的培养,将课余活动的考评作为主导,降低要求,放任自流,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个性教育,不能任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没有良知的人会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待大学生的教育,纵然不能只重视文化课,但是就素质教育本身,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知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肤浅理解素质教育,教育者不重视自身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这期间,不乏有部分教育者空谈素质教育,不注重自身在学生中的素质和形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明显缺乏力度。

  最后,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素质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新的教育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它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结合受教者的具体情形实践和适

  3

  应。它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这都说明:就外部来说,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这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更是所有领导,党政各部以及机构团体的共同职责,也是待教育者们实践的一大要求和任务。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学府的学子一幕幕暴露出人格缺失的弱点。从马加爵到刘海洋到马晓明,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典范,是家长和师长眼中的骄子。然而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这些令人悲哀的事件时,却不得不反思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不完善。此时我们不应是相互指责、相互推委,而是应该积极反思,找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这是全社会的职责,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要有所反思,各尽其职。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利他取向的教育导向。

  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完善人格教育。现行的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教和理解,使得受教育者很难体验到心理的感受。譬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行时,不停地强调和灌输书面理论,却没有从实际中让受教者体验到品德如何培养,无法搜集相关的现实事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发觉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为素质教育做到哪些呢第一希望国家和政府保障并计较那一步提高教育投入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到教材建设,从设备更新到教师培养,从结构调整到机制落实,处处都要求在投入上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依法增加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应当有科学的依据,有明确的规范,以避免和减少浪费。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校办

  4

  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第二、要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素质教育良好运行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要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干部认真抓实素质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改革人事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提倡“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要改革大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建立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注重奖励的导向机制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时代的呼唤并不能立即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滞后局面,它需要通过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功能的实现,保证质量和效益。如果只靠区域性实验,靠总结和推广经验,靠召开现场会,虽有直观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虚假现象。要从“根本上”考虑有些顽症要根治,就要从立法上考虑。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年年喊减轻,岁岁在加重。看来光靠说服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

  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落实既要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5

  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启发讲授模式;自学讨论模式;目标定向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开放研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和选取,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的模式去传授所有知识。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汲取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点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条件。

  六: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过去那种过份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惟升学者是人才、惟升学者能成才的观念,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要转变以分数论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要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七、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对学科内容知识的产生、发展、功能等有系统的认识。对学

  6

  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具体工作中,可通过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们应该多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教师要向自己学习,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即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形象地位。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在教师的工作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征,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使得教师经常需要面对不少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7

  

篇十一: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详细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素质教育困难所在。最后,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基本对策。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对策

  前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1。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目前,很多人是根据《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提法,来定义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只表达了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而是一种主观定义。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搞的教育不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所以这样主观定义本身无法取得必要的规范性。因此,当素质教育主张内涵模糊的时候,也必然导致所指混乱。

  1

  2.素质教育推进尚有差别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差别巨大,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

  性障碍尚未消除,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不断扩大.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方面都占有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别大。从小学到高中来看,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效果明显,而离高考、中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很简单的道理,初中入学是就近入学,所以小学教学压力不大,而高中入学要分重点和非重点,最后的高考就是拼分数了。3。素质教育队伍尚缺保障

  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仅有一颗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第斯多惠曾说,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学生对那些知识渊博、谈吐不凡的教师有着由衷的钦佩和崇敬感,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为他喜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但教师队伍形成了每年大量教师离退休,而极少有补充新教师,使教师队伍日渐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下,怎样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评价尚不能接轨

  现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存在着片面、不合理的评价现象.(1)社会评价不科学

  2

  地方政府和社会习惯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社会舆论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结果是“火”了市场,累了家长,苦了孩子,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2)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

  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一样,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把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考上多少重点作为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这一评价标准下,教师也无暇顾及推进素质教育,一心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3)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

  社会、家长、老师、同学对一名学生是否优秀,也评价的最主要依据也是学习成绩,是否是“尖子生”、“优等生”。

  建立科学、完备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不建立一种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解决中考、高考“唯分数论"考试评价体制,无论我们怎样高歌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二、中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素质教育计划也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落实。国家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为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提拱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国家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为调和教育事业中的供求矛盾和教学冲突起了关键性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

  3

  本"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才战略的提出在全社会更是掀起了一股重视教育的热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渐强盛,就业机会成倍增加.这一切的进步都为全面教育举措的实施喊出了促进的号角。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素质教育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而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2.在教学内容上,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

  3.在培养对象上,重视少数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和尖子生.众多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标准是分数,没有从评价学生素质入手

  4。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6.城乡教育差距拉大,部分地区择校现象严重.7。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

  三、改善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素质教育是学校应该着重贯彻的主题,同时素质教育不是校外教

  育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的大举动,因此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有目标分层次地稳步进行。

  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树起新时代教育观。对家长而言,应进一步提高对下一代教育的认识度,但不能唯学校教育马首是瞻,应走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误区,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方而言,要重学历但不能只重学历,在社会中起到一个良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走“死学习”的怪圈,更不能因困倦于学习而进入不学无术的迷途,同时学生还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从多渠道中获取有效知识;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端正校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彻底改掉只重分数的恶习。

  2.对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负责部门,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过度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切实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落实国家发出的对学生“减负”的政策,提倡“类教”,重智育,更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使学生及早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另外,对于老师,应端正师风,形成特色,使课堂教育成为学生吸收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成为枯燥乏味的私塾.

  3.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各级政府逐步将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

  5

  环境。同时,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

  4.优化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培育体系的时代适应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民办教育逐渐兴起,各类中高等职业学校相继诞生,同时还应看到,虽然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其道路依旧曲折,表现在社会不予重视,甚至存在偏见,致使这些学生信心不足。而另一方面培训职业人才,鼓励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再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即进行学术教育,对于这类群体,应鼓励其不断深造,在专业领域里取得研究性成果。学生也应积极发现个人兴趣,主动配合教育制度改革,及时走向适合个人需求的教育之路.

  5.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制度,不再让高考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障碍.

  6。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6

  7。重视校外教育,全民关注长期教育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即除了传统学校正规教育之外,在学校外部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充电.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幼儿专家为主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的教育,这个阶段又包括了胎教、幼教、童年教育三个主体阶段。实践证明,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挖掘个人潜力,培养个人优秀习惯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因此父母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利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教导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开发孩子智力,并坚决避免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另外,鼓励社会充电,开展长期教育工作是当代社会人不断保持个人知识更新迎接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脱离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职人员还应不断自我学习,包括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班,自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大方面。国家各级教育机关也应规范培训教育市场,为个人的长期教育提供安全高效的平台.

  总结:素质教育是一条十分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但也不要过分悲观,用邓小平的话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教育也一样,总有一天,学校、社会、家庭的完美结合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真正让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7

  

篇十二: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本市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了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主要任务以狠抓教育科研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常规管理为手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毛旭光

  【摘要】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仔细分析,结合实际,阐述了本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学校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制约本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2、社会大环境依然不成熟。3、学校小环境也不成熟。4、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惰性依然存在。5、城乡学生数差距大。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2、党政大力支持。3、改革招生制度和评价办法。4、努力提高教师素质。5、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6、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关键词】施素质教育;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笔者就近年来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个粗略的调查。在调查中,笔者高兴地看到:本市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了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主要任务,以狠抓教育科研、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常规管理为手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

  现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简述如下:一、主要问题:1、学校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制约本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中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基本条件的先天不足制约了本市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

  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基本条件的缺失使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推进十分艰难。例如,学生活动场地、教室、实验室和一些基本实验器材、实践基地的短缺,导致一些如绘画、音乐、美术、实验操作等应该开展的活动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常常叹息:空有美好的希望,没有放飞的天空。

  2、社会大环境依然不成熟。经过几年的努力,尽管已经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动因和舆论氛围,但是,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仍然是考分和升学率,导致教育主管部门依然以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来考核与评价学校和教师。在这种背景下,“应试”仍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教师的中心任务。这导致了素质教育很难深入推进。

  3、学校小环境也不成熟。一些学校的领导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对素质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或者是不敢冒改革的风险,不愿放弃已经形成的四平八稳的传统教学模式;或者是说的多,做的少,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农村学校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能力有限、素质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惰性依然存在。这是影响推进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教师应试教育那一套用了几十年,得心应手,要改变它很难;另一方面,各种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介绍素质教育的多,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学习观摩和应用的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基本上还是白手起家,这无疑增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

  5、城乡学生数差距大。随着改革开放不不断深入,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子女转入城内学校就读,导致城内学校班额过大,如本市一所城区小学平均班额70人,最高达83人之多,致使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农村学校的班额又过小,有的村小学的班额仅10来人,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反差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正常推进。

  二、对策建议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会有素质教育的春天。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转变以下理念:一是转变教育目标理念,即:不应只是为了升学,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着力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二是转变教育对象理念,即:面向的不能只是少数“尖子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三是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即:学生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同一程度,而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四是转变教育方式理念,即:积极实施主体性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活泼、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2、党政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镇一级政府,要切实把发展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突出搞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入学的组织工作,对没有入学和辍学的学生家长要加大引导和教育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二是要真正切实关注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他们的工资、住房、医疗、职称等问题采取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3、改革招生制度和评价办法。要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出发,变片面的升学竞争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竞争。4、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5、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说,必须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行民主管理制和校务公开制;二是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三是在工资总额包干制的基础上

  实行国家工资与校内工资相结合的结构工资制。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危机感,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6、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活生生的现实,向素质教育提出了两个极为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一是如何保证所有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而不中途辍学。二是如何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又各有不同的发展。实践证明,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是在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同步安排各科上课时间,同一学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某一适合自己层次的学科,并可随时进行调整。这既便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跟不上的问题。

  总之,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宣传,需要全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与积极配合,需要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与评价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与更新知识结构,并积极参与课改研究与实践。

  

篇十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对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现象的反思

  作者:朱敏吴新刚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年第08期

  在全国第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洪宇代表提交了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使教师轮岗制成为关注的热点。所谓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其全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它指由县(市区)级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区域内的教师有计划地在不同学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任教,目标是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1]。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然而事实上,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现实教育却和教育理想渐行渐远,出现了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等等弊端,愈演愈烈的“择校热”现象正反映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择校费是一笔高昂的费用,是金钱和权力的较量,以购买学区房曲线择校为例,南京市最火爆的琅琊路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力学小学和拉萨路小学附近成交的学区房,均价在1.9万到2万/平方米,而周边非学区房的房源成交价则在1.3万到1.5万/平方米,差价非常明显。这样的房价使得择校成为富人的金钱游戏,名校成为富人的天堂,教育也呈现一种马太效应式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一些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谁来满足?教育公平谁来保证?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择师,教师轮岗制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一、政策失真的表现

  不久前,《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应当流动”。针对江苏省率先实行全省教师轮岗的举措,有评价认为:“江苏人第一个吃螃蟹——有条件、没把握”[2]。有条件是因为江苏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比较高,城乡差别相对较小;没把握,是因为这个方面确实全国没有成功的先例,很多城市目前只是以试点形式进行了少数尝试。虽然教师轮岗制在缩小校际差距,改善师资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足以说明成败,因为教师轮岗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政策失真现象尤为突出。

  教育政策失真是指一项教育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活动及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不良现象。政策失真主要有5种表现:一是重新定义政策概念边界;二是调整政策安排的组合结构;三是政策架空;四是政策浮夸;五是政策缺损[3]。具体到教师轮岗制政策来说,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化执行,政策未能深入

  形式化执行是政策架空的问题,即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仅仅是发发文件喊喊口号,不宣传不动员,不制定切实方案,只做表面文章,导致政策流于形式。一些学校领导担心自己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校的教学质量会因为教师轮岗而受到影响,便只走过场,不加落实。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教委早在2000年就计划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但到2006年9月,鼓楼区真正到位的只有一人。

  2.替代性执行,背离政策精神

  所谓替代执行,是指从表面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实际上背离了原政策精神,表面按章办事,实则另有一套应对办法[4]。一些优质学校的领导对于哪些老师符合轮岗要求,不作切实的分析和考量,不交流弱势学校真正需要的骨干教师,而将多余的可有可无的教师交流出去,来应付政策指标的要求;甚至有学校采用抓阄等低级办法来选择轮岗教师。如此一来,在源头上的敷衍了事势必会对教师轮岗工作的正式开展造成不良影响,加大教师轮岗制的执行难度。

  3.选择性执行,政策缺损缩水

  政策缺损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所取舍,执行者有选择性地执行一部分内容,造成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也称为政策缩水。从目前各试点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最大的缺损是轮岗教师的福利待遇得不到有效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轮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轮岗以后相应的人事管理体制跟不上,致使轮岗教师的归属问题得不到落实,部分教师也因此产生了忧虑和抵触心理。

  4.功利性执行,扭曲政策初衷

  实行教师轮岗制的初衷是为了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制定的一些和教师轮岗挂钩的政策,使教师轮岗变了味。这些政策集中反映在职称评定方面,导致一些选派的轮岗教师对轮岗的认识出现偏差,只是将这一机会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为以后晋升职称铺路,而不是真心想帮助弱势学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轮岗已经成为一种功利的制度,轮岗的初衷已经扭曲。此外,这种和轮岗硬性挂钩的晋升制度是不是合理也有待商榷。

  二、原因探究

  上述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的状况导致教师轮岗偏离轨道。要使教师轮岗制驶入正轨,就需要对政策失真的原因详加分析。

  1.政策期望值过高,政策能力超载运行

  政策能力指一项政策能解决多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5]。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政策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政策能力限度,便会像超载的卡车一样,不仅行使速度会下降,还会有翻车的危险。政策超载也会使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现如今教师轮岗制的政策期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期望对教师轮岗政策来说已经超出了政策能力范围。师资力量不均衡只是教育不均衡的一个方面,试图通过平衡师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公共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政投入不均衡和教育产业化造成了学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因而要使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多管齐下。在实施教师轮岗制政策的同时,也要实行一些配套的措施来增强政策能力。

  2.双重角色难定位,多方利益难协调

  政策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原因之一。政策相关者主要包括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者。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与他们所认同的政策利益有关,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程度也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有关。而矛盾在于政策执行者往往也是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的利益冲突使得他们在做出政策行为时有所取舍。出现政策失真状况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利益冲突面前更多地偏重目标群体的角色,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淡薄[6]。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等目标群体的利益出发点都各不相同,各种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教师轮岗制始终不能深入执行,并且出现各种政策失真现象。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