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悬念”教学探析

小学数学“悬念”教学探析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8 09:35:55 点击: 推荐访问: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悬念心理,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一、巧妙设疑
  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其实也是设疑、解疑的过程。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故意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3。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27-27÷3=0÷3=0。
  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27-27”,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27-27÷3=27-9=18。
  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置障碍
  教师要把握性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15;②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追求多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
  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
  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
  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
  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
  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五、留点余味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先总结好本课内容后,还可提出:“小明家里有四口人,妈妈说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四分之一,小明不答应,嫌四分之一太少,要吃八分之一。小明能多吃西瓜吗?为什么?”这样的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学的好习惯。
  “悬念”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更要注重这方面的应用,要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共同来学习我们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吴晓艳.小学数学课堂中悬念设置艺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3).
  [2]叶会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6).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