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8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8篇)

篇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縫扁并瓷舍寺2020年第24期/总第2968期问题,统筹考虑医疗器械、药品采购制度、医护人员流动和医保覆盖范围的改革与开放。文化领

  域的对外开放,目标应当瞄准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培育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第五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

  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金融开放的深度取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和人民币可兑换的程

  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实质上是人民币融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的国际化。未来我们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需要研究资本项下开放所能承受的风险有多大,

  以及识别和化解这种风险的能力有多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继续沿着

  人民币融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方向走,小心谨慎,时时需要考虑防控国际金融风险

  与国家安全风险。另一条是建立在底线思维基础上,应突破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全垄断局

  面,创新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人民币资金国际支付系统作为补充。随着数字技术的突破和互联网

  域名的扩宽,我国应扶持建立具有根服务器的跨境运作的大型数字企业,利用我国自主建立的国

  际信息系统,推动人民币国际资金支付系统的建立,塑造新的人民币国际交易二元格局。既保留

  与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金支付体系的联系并作为主渠道,同时努力培育相对独

  立于美元中心体系的东亚地区银行间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作为补充渠道,加快人民币在东亚地区

  自由可兑换,使其成为国际资金支付系统的区域体系。本文原载于《财贸经济》2020年第12期。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与重要意义黄群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着

  全球治理规则调整的制度之变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创造式破坏,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新

  冠肺炎疫情冲击,更是使全球经济发展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环境巨变要求战略适应。中国作为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主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加

  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虽然经济学有众多的概念和理论来分析描述经济活动,但循环流动无疑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特*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宪员。?

  93?

  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与重要意义征。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经济环节看,还是从西方经济

  学中要素及产品市场的供给一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

  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基于劳动分工和价值增值的信息、资金、劳动力

  和商品(含服务)在家庭、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黄群慧,2020)o如果

  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国家(或者经济体)边界,经济循环则存在基于国内分工的国内经济循环和

  基于全球分工的国际经济循环之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时代,很少有国家只

  有国内经济循环,绝大多数基本上都参与程度不同的国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的不同意味着

  经济开放度的差异,无论参与国际循环的程度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一个国家

  (经济体)可以认为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可以根据系统环境和自

  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选择,可以通过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协同互补来有效发挥一个经济

  体的比较优势,同时避免国际环境的负面影响(曾剑秋、任淼,2005),这构成经济发展的战略

  导向。基于上述认识,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内涵。一是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主体,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国际国内大循环相互促

  进。其实质意味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我为主开新局。正确处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

  的关系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两头在外”国际循环带来的问

  题,以及我国国内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和各类条件的变化,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求变,坚持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但也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国际循环,更不意味着主动“脱钩”、闭

  关锁国、经济内卷化等,而是在更高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局”。二是新发展格局以“经济循环”为描述维度、根本视角和关键词,而非供给、需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不能抛开经济循环这个动态系统的视角

  而单独从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来谈新发展格局。这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具有

  协同性和动态性的思维。也就是说,用“经济循环”描述新发展格局,关键是把握如何畅通国

  民经济循环,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根据供给侧、需求侧等单方面政策,也不单单是生

  产、流通、消费某个环节的战略或者政策,而是围绕经济循环的系统动态的政策组合。三是新发展格局形成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的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一方面,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后,对于以前的发展战略形成的发展格局需要进行战略创新和战略转型,需要拓展以前的比较优

  势,寻求适应新发展阶段和内外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基础,例如,从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

  战略转向高质量创新导向工业化战略,从“两头在外”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向协调利用国内国际

  两种资源,等等;另一方面,由经济循环这个关键词所决定,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与以前强调

  某类经济主体、要素或者某方面经济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之类战略一如科教兴国、人才强

  国、乡村振兴、制造强国、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等不同,新发展格局要求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更具有系统协同性。也就是说,上述战略是专业性战略,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则属于综合性战

  略。从这个意义上,形成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类似于工业化、城镇化之类的综合

  性经济发展战略。

  縫扁并瓷舍寺2020年第24期/总第2968期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和理论意义。形成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积极顺应全球百年未有大变局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要求。一方面,在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新工业革命的挑战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全

  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不断深化,逆全球化也给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带来巨大不确定

  性,全球债务的不断积累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原有全球经济增长和经济治理模式已经越来

  越不可持续。而20世纪末期,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

  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这一全球经济调整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已有生产分工体系和利益格局受到巨大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报告》

  总报告组,2020)

  0在这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

  国需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本国优势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稳定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全球经济循环,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方向发展。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以此为基础,“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无疑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超

  大规模的大国经济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具有满足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要求的条件,具备依靠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经济效率基础。当然,有了大国经济基础,并不一定能形成新发展

  格局,还需要针对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国民经济循环还存在诸多堵点、国内

  需求还存在较大抑制、经济安全风险比较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依据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

  的要素禀赋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着力点,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从而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从理论意义上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构

  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丰富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新境界。从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循环流动是经济学最早的范畴之一,也是经济活动的最

  本质的特征。用循环流动描述经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经济学家魁奈1758年出版的《经

  济表》,因此熊彼特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就诞生于重农学派对循环流动的分析。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提出社会再生产理论,将社会再生产过程描述为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

  节构成的经济循环,还给出了产业资本循环从货币转换为商品、从购买商品到生产出新商品、从新商品再转换为货币的三个过程和公式。列昂惕夫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循环流动理论——

  “可再生产性”论取代“稀缺”论,以此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乔治?吉利贝尔,2016)。

  因此,从经济循环角度来刻画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抓住了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也体

  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指导。而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更是很好地延伸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理论,形成了基于经济循环流动的新的发展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

  95?

  数字经济、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义政治经济学。参考文献[1]

  黄群慧:《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光明日报》2020年7月28日。[2]

  乔治-吉利贝尔:《循环流动》,载史蒂文?

  N.杜尔劳夫、劳伦斯?

  E.布卢姆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

  学大辞典(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3]

  曾剑秋、任淼:《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报告(2020)》总报告组:《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

  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本文原载于《财贸经济》2020年第12期。数字经济、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资产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许宪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

  化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

  大影响。中国是数字化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之一,以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数据作为关

  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中国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

  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如建议“发展数字经

  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

  利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深刻认识数字经

  济、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推动“十四五”时期数字化的快速

  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近年来,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发*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教据研究中心教授。?

  96?

篇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145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协同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协同经济将排斥按出资额多少、由出资多的人握有决策权的制度,让财产摆脱了排他性所有权的束缚,通畅地为社会支配和使用。第三个特征是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一要接受社会专门机构的监管,二是依据专项法律和政策在占地、破路、入场以及税收抵扣方面享受相应优惠。这条路要想走好,还需要克服一个重大障碍,那就是传统理论只有国家空间和私人空间,基本没有公共空间。目前中国的经济实体只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它们几乎都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尤其缺少社会化公共企业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面对信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必须大力提倡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率先推动与培育社会化企业相关的立法进程。惟其如此,才能催生更多社会化企业,为建设公平、高效的信息社会创造微观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内涵和任务◎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逻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的理论指南。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或基本路径。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应该比2020年翻一番。要翻一番,今后1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年均就需要增长4.73%。我国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门类齐全、劳动力充裕、储蓄率高、制度优势明显,有条件实现年均4.73%的增长,但要把潜在增长变成现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最主要的就是改变旧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增长已从2010年的10.6%降到2019年的6%,若以基本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12年为基年,年均下滑了0.2个百分点。若今后仍年均下滑0.2个百分点,到2035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下滑至3%左右,经济总量比2020年增加90%,难以确保实现翻一番。因此,必须改变旧发展格局,调整经济自我减速变量,扭转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构建新发展格局,简单说就是改变旧发展格2021年第4期

  |CHINAPOLICYREVIEW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146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局,要把握好“六个关键词”:一是格局,就是构建适应新阶段、新目标、新理念,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就能实现内生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与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增长速度。重点在“新格局”,不在“双循环”。二是循环,就是要畅通生产、分配、支出以及生产与生产、生产与分配、分配与支出、支出与生产之间的循环,打通各环节之间的堵点、清理各方面的淤点。重点在循环,不是单纯的物流、供应链问题。三是开放,就是要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继续当好“世界工厂”,还要当上“世界市场”。重点是“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不是“单循环”“内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在部分“卡脖子”领域实现自立自强,也不是什么技术和产品都要自己干、从头干。四是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就全国经济整体而言的,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本来就是全国发展格局的组成部分,各地区要更好地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也不是都搞芯片,都发展“高大上”的产业。五是构建,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努力工作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会自然而然就能形成。怎么构建,关键在改革,政府要推动对形成旧格局的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对发展什么、发展多少等的干预。六是系统,就是要坚持系统观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中。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扩大内需,但不等于扩大内需;不是不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反,需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总需求的特征。这样的格局从静态看没有什么问题。从动态看,若国际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也不需要调整。但在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国际环境变化导致出口增速放缓时,就要用国内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出口需求的减少,否则,就会带来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优化供需格局,但重点不在于内需比重提高多少。2018年,我国出口相当于总需求的16%,进口相当于总供给的15.5%,内需占比已经很高。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发展经济的能源和基础原料(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必须进口。资源型产品不可能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解决。而要进口这些资源型产品,就必须出口。作为一个资源不足的大国,很难判定内需究竟占多大比例合适。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重点放在增强供需体系的韧性上,既要增强需求体系的韧性,也要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时,尽可能多出口;出口减缓时,国内需求能填补出口放缓带来的需求缺口。供给体系要能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动,有出口订单时,供给体系能满足出口需求;出口减缓时,能迅速转向满足国内需求。这需要一系列的改变,比如,产品标准要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使更多产品既符合国内标准,又满足国际标准等。(二)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外需占中国总需求的比例大幅下降,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内需拉动。但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二者增长快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中国尚未形成以居民消费为主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而不是政府消费和投资需求,居民消费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要把城镇化的重点真正放在人口城镇化上,让更多的人口真正融入城市,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构建更有韧性的供需格局目前中国的供需格局呈现出国内总供给大于|

  2021年第4期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147居民消费,也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带动供给结构升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建立租购并举、以租为主的住房体系,大幅度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数量,减轻城镇居民高房价高房贷压力,稳定或提高居民的消费率。增加优质教育医疗供给,降低教育医疗价格,减轻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重点是降低公共管理行业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公务人员人数可以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不应超出全社会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以居民收入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分配格局决定内需格局。现在中国之所以形成政府消费和投资需求为主的内需格局,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在推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而不是以GDP增长为核心,否则很难改变以投资和政府消费为主的需求格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投资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业占比较高的供给格局。“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即“两同步”,这既是针对当时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也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扩大内需战略的大逻辑所决定的。在“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逻辑下,应该比“十二五”时期更进一步,制定目标可以留有余地,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年度工作中,要努力争取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但要找准重点。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应该继续缩小。但要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不同,单纯比较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之差,不能真实反映城乡、区域之间的生活水平之差。要把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重点解决金融和房地产如何按市场化机制“让利于民”问题,减轻居民高房价高房贷负担,从消费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不断适应需求变动和消费升级的生产格局生产格局是需求格局的结果,但生产反作用于需求格局,影响需求结构。若需求侧是“三多一少”,即出口需求、政府消费、投资需求多,居民消费少,供给侧必然形成出口型产业、政府消费型产业、投资型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的同时,更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转变,不应再单纯以“去产能”为重点,要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支出、生产与分配的循环中,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需求端的投资和出口及生产端的工业带动。金融危机后,出口增长减速,最终传导到供给端的工业增幅减弱,并带来经济增长减速。此时,需要扩大服务业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相应的体制机制没有到位,城市化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结果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大,房地产过度繁荣,金融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的支持力度较大。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结构,形成了地方政府靠债务建设城市,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务,政府卖地还钱,房地产企业拿地并抵押贷款,银行资产扩张和收益高的循环;以及居民靠扩大负债购房,银行增加面向居民的房贷,居民购房支出大幅增加,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压,居民消费率下降,生产端消费品行业增长放缓,制造业减速的循环。同时,在分配端,由于房价上涨和银行业资产扩张,成就了房地产和银行的高利润,又在生产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脱实向虚”,并从供需两端对制造业形成挤压。2021年第4期

  |CHINAPOLICYREVIEW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148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优化生产格局,首先要在认识上分清什么是结构优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服务业比重高了,结构就优化了。在工作中,要从生产、分配、需求端“三管齐下”,打破政府、房地产、银行的“三角循环”。生产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国内供给不足的高技术产业、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分配端要优化分配格局,适度降低金融和房地产收益率,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改变政府靠卖地增加收入的逻辑。需求端要减轻居民消费负担,稳定居民消费率,扩大居民消费。(五)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循环离不开国内循环,国内循环也离不开国际循环。经济发展一定意义上是用国产替代进口的过程,形成今天的“双循环”格局既是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进步,也是经济全球化深化和资源禀赋变化的结果。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于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因为我国经济本来就是“双循环”的。要做强做大国内市场,特别是居民消费品市场,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循环的磁力。提高自主可控技术的比例,针对“卡脖子”的技术进行攻关,加强从0到1的创新,同时继续实行从1到N的技术扩散,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含量,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双轮驱动”的技术进步格局。要提升制成品的质量,在一些行业保持高出口、高进口相互促进的格局。保持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的格局,通过这些行业的出口换回国内供给不足的资源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要推动绿色发展,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降低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耗强度及其进口依存度。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国内部分消费品的供给能力,降低部分消费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内涵深刻、任务繁重,需要加强研究,找准“切口”和突破口,积极主动加快构建。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增长的五项基础性工作◎杨荫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动国民财富增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我国投资效率和GDP转化为国民财富的效率较低的这个阶段,提高国民财富的增长效率也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第4期的总体要求,推动国民财富高质量增长至少要立足以下五个维度,构建多维联动、协同互动、各有侧重的制度政策体系。下面从具体措施维度谈谈五项首先应该做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抓紧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全面推进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149GDP增速(更快于实际GDP增速)。建议明确提出国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指标,制定国民收入递增计划或专项规划,对国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二是制定实施国民收入递增计划。国民收入增长是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建议明确提出国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指标,制定国民收入递增计划或专项规划,对国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要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积极倡导全社会通过勤劳致富提高收入水平,继续保持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三是研究出台更合理的国民财富分配方案。针对政府部门持有国民财富比例偏高的情况,制GEP测算。建议国家统计局在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并尽早公布调查测算结果,从国家统计部门的角度对国民财富给出权威结论,以便各方面准确了解“家底”和内在结构特点。该方法确定后,我国经济分析将可以同步获取经济增量(GDP)、存量指标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国民财富的变化情况。2021年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该书编制了2000年-2019年共计20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摸家底”。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课题组统计,中国社会总资产已经由2017年的接近1400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万亿元。考虑到2019年的社会总负债达到980.1万亿元,则社会净财富为675.5万亿元,人均社会净财富约为48.2万元。其中居民部门财富为512.6万亿元,居民人均财富约为36.6万元。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GDP已经由2000年的10万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接近100万亿元;而财富存量由2000年的不到39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75.5万亿元。2000年-2019年,中国名义GDP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2.8%,社会净财富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6.2%。财富增速快于名义定国民财富合理分配与持有结构优化方案。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和市场化机制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本效能。完善收入分配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务实提高居民持有财富的比重。四是尽快出台稳投资的具体方案。针对近年国民财富和投资增速明显下滑问题,建议制定稳投资实施方案,引导各地做好投资项目储备,着力解决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问题,适当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与此同时,加快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科学把控投资方向方式,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的统筹力度和精准性,切实提高投资对国家财富的转化效率。五是制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预案。有序清理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针对存在问题制订应急预案,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中外经贸摩擦加剧时集中爆发。压实各方责任,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研究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在内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整体配套方案,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逐步清理国民财富中的负面资产。2021年第4期

  |CHINAPOLICYREVIEW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加快发展新格局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社会的负担也在增加,因此,加快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新格局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人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有的资源又有限,因此,加快发展新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建立更高效的生产流程,建立良好的市场结构,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展新格局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当前,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社会矛盾等,而这些挑战的解决都需要新的格局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改善社会环境,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结构,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新格局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发展新格局能够帮助更好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例如建立绿色生产流程,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推动环境保护,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篇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首先,新发展格局将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新发展格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和合作,帮助改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这将有助于降低经济不平衡,悬殊和问题,从而帮助建立和谐社会。

  其次,新发展格局将会促进社会发展。新发展格局将会改善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这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最后,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它将帮助我们利用国家各自的优势,为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促进双边经济发展,实现两国人民的共同发展。

  总之,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环境,而且还能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合作,有助于加强双边关系。

篇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篇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THEORETICALHORIZONT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高惺惟【提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和基础,体现以我为主、自立自强。立足国内经济循环,补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推动国际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要通过国内“自转”推动国际“公转”,通过中国经济“体内”循环推动全球经济“体外”循环,这种循环模式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21)03-0049-07【DOI】10.19632/j.cnki.11-3953/a.2021.03.008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1]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力,又要看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所在,更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独立自主”,但绝不意味着我国经济要与国际经济主动脱钩,而是要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从“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转变为“国内循环推动国际循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实践证明,大国经济如果没有独立自主作为保障,在关键领域过多依赖于其他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就会受制于其他国家。(一)以独立自主为着眼点畅通国内大循环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和基础,要体现以我为主、自立自强。这要求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疏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国内产业链提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统一,又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还强调改革、发展与安全的全方位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主动选择,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既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又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看到扩大内需战略的实2021.034THEORETICALTHORIZON质、供应链升级,发挥好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实现产供销紧密连接、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体系。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线。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整、国外产业循环与国内循环融为一体,这既有利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安全,也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互依存。没有需求,供给无法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拉动需求的治本良药,更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核心。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面,我国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九亿多劳动人口,其中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因素支撑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循环体系就无法建立。过去我国国内产品质量较差,国内消费群体不得不通过出国购买、跨境电商等渠道满足消费需求,把这部分消费群体留在国内,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培育更多,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完善市502021.03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独立自主的基础。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依旧缺乏,卡脖子的领域依旧存在,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但一定要认识到危和机往往是并存的,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但也有一些企业从中找到了机会,实现了“进口替代”,坏事变成了好事,企业界、科技界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延伸,进入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全球创新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消灭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的迫切要求,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三,紧紧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是独立“通”字上下功夫,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一方“百年老店”

  自主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要更好发挥内需的潜力。我国有十三多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大量消费升级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内需潜力不断被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进一步拉动消费的余地还很大,老百姓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有更高水平的需求,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等问题导致我国老百姓不敢大胆消费。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让收入的提高伴随着消费的增长,通过基本民生的高质量保障来打消老百姓的担忧,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在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扩大内需是我们应对外部环境恶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只要我们能够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就会更加明显,以消费升级牵引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就会持续增强,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就会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经历了四十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投资需求的潜力是巨大的。加快释放新型消费能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这些措施将有力推动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形成。(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循环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THEORETICALTHORIZON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一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辛勤和汗水,二靠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始终会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会是各国出口的大市场,始终会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经济循环,补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新增长动能缺乏,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个别国家想人为让世界经济退回到孤立的旧时代。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打通国内大循环,只有以国内循环推动国际循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才能使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才能同时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循环下的、更加深入的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2021.0351THEORETICALTHORIZON包容、更可持续,让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我国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市场需求,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更加密切的联系。(三)以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做到市场与政府“两只手”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市场的应有之意是让市场去配置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这中间既有一脉相承、前后衔接,更有继承发展、巨大飞跃,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有为政府就要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在资源配置领域做好“减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域做好“加法”,做到依法行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总之一句话:该放的一定放到位,该管的一定管到位。522021.03(四)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目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更深刻地认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保障安全,就要做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一是要增强产业体系抗制裁能力。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尚存在诸多“断点”“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二是要维护金融、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经济的安全需要金融、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安全为其保障。三是要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四是要确保重大科技领域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国经济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以内为主、能够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体系。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维护一国经济安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也研究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还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具标识性的术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只有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正确揭示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就是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组织的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经济制度的变迁。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等。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同样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偶然事件冲击下的应急措施,不是单纯外部条件影响形成的产物,而是新阶段我国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视角看,发展格局的调整需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进步为标准。当前,在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个别国家极力推动“逆全球化”、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遭受严重创伤的背景下,“以国际大循环为依托,以外促内”的发展THEORETICALTHORIZON格局已经不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转变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二)基于资本循环的视角马克思揭示了产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即资本的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即G-W。在该阶段,资本由货币形态变成了生产要素形态;第二阶段是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即…P…。在该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资本不仅在存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在数量上同样实现了增殖;第三阶段是将新商品转化为货币,即W"-G"。在该阶段,资本必须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才能体现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通过上述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执行不同的职能,最后以货币形式回到出发点使价值增值,完成了循环过程。从产业资本循环的视角看,一个国家国内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要以能够获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前提,同时要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以流通的顺利完成为条件。马克思指出: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资本在第一阶段G-W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一方面生产资料就会搁置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W"-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2]由此可见,一旦资本循环无法进行,就会在某些领域发生危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为了合作共赢,同时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但国际循环有一个前提就是国际贸易自由,否则国家之间不会形成分工。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自由贸易2021.0353“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

  THEORETICALTHORIZON面临重大挫折,只能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完成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三)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视角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3]分工一经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欲望只能通过交换获得。分工的原则就是每个人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那种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同时,分工源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李嘉图同样证明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增进人类福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都能做到“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只需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即可,没有必要生产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这样通过交换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4]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付诸实践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国际贸易自由,一个国家分享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分享到国际分工的红利。如果各国之间无法进行自由贸易,即使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也不会形成分工,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以国内循环推动国际循环的原因正在于此。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意义不论是从国内角度来看还是从国际角度来看,都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内角度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链升级,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优势。从国际角度看,面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需要我国对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542021.03(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无法继续经济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低,人均收入水平也低,想办法利用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和全球国际分工的机会,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形成市场和资源进经济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创造了新增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发展到今天,之前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遭遇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障碍,无法持续。同时,国内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国内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二)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主要是靠内循环来推动的,不可能过度依靠外循环。从对外依存度来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尤其是加入WTO之后,2006达到峰值67%。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加之2008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消费市场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对外依存度开始下降,到2019年降到35.72%。但同年美国为19.7%,日本为28%,我国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国际大循环居于主导地位、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不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展望未来,出口在我国经济当中的比重一定会越来越少。2006年,出口占GDP的比重超过1/3,达到35.4%,到2019年降为17.4%,今后这个比例会进一步下降,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越大的经济体,越要依靠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我“两头在外”发展模式,通过扩大加工出口来推

  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如果产业链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就会影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经济的发展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重点从解决“有没有”转变为解决“好不好”,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品质型消费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加快。[5]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这是总量,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挖掘消费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对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我国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这些因素决定着我国的发展模式需要从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内循环主导的发展模式。只有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齐消费市场的短板,实现经济由外需拉动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更好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消费升级的换代需要。(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应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美国部分政客扬言与中国“脱钩”,紧锣密鼓加THEORETICALTHORIZON紧“去中国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供给侧的国外供应链不稳定,需求侧的保护主义盛行、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加之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上升,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新发展格局就是应对上述危机和风险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风险防控、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心转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重新定位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布局开放新模式,由“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转为“国内循环推动国际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要通过国内“自转”推动国际“公转”,通过中国经济“体内”循环推动全球经济“体外”循环,这种循环模式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只有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破解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应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注释[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5页。[4]【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12页。[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3页。(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责任编辑陈景彪2021.0355

篇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重大,下面我将结合此前国内外发展经验,着重从其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立和完善国家市场体系,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调整经济结构,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支配作用。另外,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助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就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让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水区,继续采取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建立新的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实施清洁发展战略,构建更加先进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社会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为了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社会经济体制创新,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创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重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进步,为改善国民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选择。各国政府应该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摆在优先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到实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篇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什么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指的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

  可以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打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旧模式,形成“以内为主、内外兼修”、具有发展主动权的新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不仅是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的主动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搞闭关锁国、内卷化的经济循环,而是强调在世界范围实现经济循环。因此,我国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厚植传统优势,增强领先优势,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要在加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基础上,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通过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以畅通国内循环支撑国际循环,在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能的同时,让国内市场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