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资信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议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议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4-25 14:35:02 点击: 推荐访问: 中国 中国1921电影观后感 中国2022冬奥会的感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议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议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

  【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

  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产业的碳排放量,更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二、环保产业

  环境友好型企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改观。政府应该多鼓励以经济利益为动力,兼顾环境的环保型产业发展,在这一点上作出更具意义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污染严重企业持慎重态度。我国东部的经济行为已为环境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在当今西部大开发的大战略背景下,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若重复东部发展之路,势必造成比东部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且作为黄河、长江等水系的发源地,问题将被进一步放大。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广泛和长远的考虑。

  三、培育NGO

  在美国,活跃着众多的NGO在社会中广泛地开展教育、环保等公益项目,是政府的减阀器和稳定器。这不仅填补了政府在社会某些方面的缺位,也通过精神动力的支撑完成了社会改造的部分任务,帮助NGO的参与者和接触者感受其奉献精神和责任。而中国普遍存在的资金和注册困难限制了众多的本地NGO的发展;中国NGO的受众多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不具备美国、欧洲等国家NGO的普遍性,中国NGO的规模和影响力明显偏小。因此,从政策引导到社会关注等方面,应该给予NGO,特别是热心环保事业的NGO更多的支持,使其能在中国社会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中国曾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口号。2010年,为完成指标,出现了工业拉闸、居民限电等为完成地方性节能指标的短期行为。不仅短期内影响了经济发展,长期来看更是对粗放经济的纵容,势必造成下一轮节能工作的难以开展。政策制定本意是实现经济对环境压力的释放,调正经济和环境的不平衡地位。但是,执行和监督不力等问题凸显,众多指标性政策终究只是口号。完成短期目标,不具备长期意义。低碳经济也不仅是对低碳的要求,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长期考虑。污水处理、太阳能系统等带来的不仅是低碳也是经济。政策应有长期的考虑,利用税收减免、政策绿灯等引导措施,积极推动长期有效性、实用性的绿色经济,并强化政策执行能力。

  五、培育意识

  意识影响行为,行为成就习惯,缺少主动性思想的行为是无力的。中国环境难题面临着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两方面的压力。为了实施居民生活和企业发展的环境改造需要更多环保意识的注入,中国的环境教育应从口号中解脱,放到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在关注经济的同时,不乏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缺少正规的环境教育系统,现存环境教育分散且执行力差,缺少足够的社会关注度。虽然近年来公民环保意识已在提高,但意识转化成为行动力的效率较低,中国需要更多环保教育的支持。

  六、健全机制

  环境和经济失衡是系统性问题,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则是系统性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须改善整个系统才能产生积极效应。有效地监督机制可帮助建立起强大的执行力;社会参与机制也有利于居民意识和行动力的提升;环保合作机制则能缓解上下游地区间经济环境的矛盾。国家应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参与、监督系统和合作机制,同时利用适当的奖惩机制加以促进。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认识到资源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一种崭新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包括三方面:(1)减量,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2)再利用,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3)循环往复,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闭环的物质循环和经济发展系统,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3.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但增长质量却不高。因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投入,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重复利用率也很低。比如从资源消耗看,生产同等资源产品,我国要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多动用1~2倍的矿产资源;从能源利用上看,我国新增单位GDP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化3倍以上的能源;从资源再生角度看,比如水资源,其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我国要想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同时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想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显然,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在我国,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近几年引入和兴起,目前还处于概念的认知--学习--应用这么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范围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循环经济从当初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展到当前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和反复强调。但对其动态、趋势、研究还不够,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经常提及,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也进行过有效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

  《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法规已被贵阳市人大会正式颁布,并于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有利于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等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行为,为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循环经济法规的出台,说明这一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新模式,开始在我国推行。

  2.存在的问题

  (1)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体制的支持,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推动体制不齐。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譬如,环保部门比较积极,比较努力,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比较松懈。所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较低,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其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一是企业内在动力缺失,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再次,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2)立法缺失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三、推动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

  利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2.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政府要加大对各类企业和民众的宣传,使发展循环经济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和重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的观念统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五个统筹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3. 制订详尽的政策、法律法规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①加快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与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②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废物资源充分利用制度,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③加快绿色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建立全国性绿色标准体系;④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增加环境成本的约束力。比如,可充分发挥税收手段的作用,对有利于环保的行为实行减免税,对绿色产品实行低额税;可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设立专门绿色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调整经济结构, 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推进循环经济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5.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

  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增加绿色科技投入和进行知识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这是环保型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只能达到30%,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据统计,我国整个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绿色技术投入,进行知识创新。②积极探索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生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开发包括经济体系生态链技术、产业环节副产品利用技术、废弃物品的回收与再生等产业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③全面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注重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源头防止污染的防治方法。实现清洁生产,首先要树立崭新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要积极尝试和推广绿色设计、生态工艺和技术评估,并不断地增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达到整体环境保护的目的。④政府应当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科技前列的企业。如对实行绿色经营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赠款、补贴。同时,要积极破解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态科技难题,如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中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

  1前言与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从封闭的农业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出口快速增长和投资力度加大。即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崩溃,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率。中国经济的崛起伴随着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图1为1990―2014年期间,美国、日本、东盟等6个经济体与中国贸易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份额,该图显示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一体化快速增强,尤其是美国,其占中国对外贸易份额一直维持在13%左右的较高水平。同样,欧元区占中国对外贸易份额一直维持在10%以上。1990年,韩国与东盟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分别为06%、62%,但是随着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与韩国、东盟等经济体的贸易量逐渐增长,到2014年年末,二者分别达到了68%与111%的水平,英国占中国对外贸易份额将近2%。虽然由于日本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日贸易中国对外贸易份额呈递减趋势,但至今仍维持在7%以上。由此可知,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联系十分密切,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通过贸易渠道给其他经济体带来溢出效应。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为溢出效应创造了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决定资产价格,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Hadama,1976)。一方面,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各国进行生产分工,从而国家之间贸易不断增加,不断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各国联系不断密切,在带来正的溢出效应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经济产生负面影响。Cesa-Bianchi等(2011)采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证实了中国经济增长对拉美国家的重要性,给中国GDP一个正的冲击对拉美地区带来的正溢出效应是1990年的3倍。Dreger和Zhang(2014)研究中国的GDP冲击对工业国家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但对美国和欧盟的影响不太明显。

  综上可知,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一定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大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利用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并利用相关模型检验以保证模型的统计可靠性。第三部分利用该模型分析中国和美国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2GVAR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本文选取7个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即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欧元区、东盟。各经济体模型中包括国内实际GDP(y),CPI通货膨胀率(dp),实际汇率(ep),股票价格指数(eq),短期利率(sr),长期利率(lr)。全球变量选取国际石油价格。以上变量经过如下处理:

  y=ln(GDP/CPI)dp=ln(CPI)

  ep=ln(E)-dpeq=ln(SP)

  sr=025ln(1+r/100)poil=lnPoillr=ln(LR)

  其中GDP,E,r,LR,CPI,Poil,SP分别为某国的名义GDP,兑美元的季度平均名义汇率(美元汇率为1),季度短期利率,季度长期利率,CPI指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各国季度平均股票价格。以上数据均选用2005年作为基期。权重矩阵通过2008―2011年贸易流量平均值计算。数据来源为GVAR Toolbox 21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以上每个变量均需进行单位根检验,每个国家的子模型均需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弱外生性检验等。

  3宏观经济冲击

  本文选择对中国GDP冲击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美国GDP冲击,以此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1给中国产出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

  图2为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中国、韩国、东盟等经济体对中国GDP冲击的反应。如图2所示:在给中国实际产出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会给中国实际产出带来23个百分点的永久性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在20个季度后,东盟GDP会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与欧元区的GDP增长均在06%左右。英国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较小,仅为03%左右。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给韩国带来负向的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不大,约为-005%。

  图2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对来自中国GDP冲击的反应

  32给美国实际产出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

  我们对美国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来与中国进行比较。图3为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中国、韩国、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GDP冲击的反应。如图3所示:给美国实际产出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对韩国的影响最大,其产出增长高达1%。此外,美国第一年实际产出会增长055%,但长期来看,其实际产出会增长068个百分点。美国GDP冲击对英国的影响不大,英国产出在第5个季度增长015%后又逐渐下降,在第20个季度时下降为增长007个百分点。东盟,欧元区和日本产出增长分别为043%、036%、032%。但美国经济增长会给中国带来负向溢出效应,到第20季度,约使中国GDP下降004个百分点。

  图3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对来自美国GDP冲击的反应

  这些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逐渐增强。随着中、日、韩与东盟10+3的推进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对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其的影响。

  4结论

  本文通过GVAR模型研究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冲击已经对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溢出效应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对外贸易政策、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均有所差异,而与中国贸易越密切,受中国产出增长的影响越大。同时,世界经济也会通过国际贸易等渠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变大。

资信文档网 www.zihuaxinyuan.cn

Copyright © 2013-2024 . 资信文档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资信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3044534号-2

Top